把根留住
系列報道之二
人物簡介:
霍宗杰,祖籍新會,1932年在廣州出生,加拿大籍華人,擔任香港道德會會長20多年,現在是該道德會永遠會長,也是香港北大助學基金會永遠名譽會長、番禺寶墨園永遠名譽園長等。

本報訊 (記者陳杰、黃子寧 通訊員譚蕓馨攝影報道)斑白的頭發,高大的身軀,盡管已經80多歲的高齡,但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交談中,他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思維敏捷、條理清晰,連一些詳細的數據、年份等,他都能清晰記得。
他就是霍宗杰。在他的一生中,他把自己獻給了慈善公益,他癡迷收藏,卻將一半的珍品拍賣,將所得款項全部用于慈善,捐助國內學生4000多人,個人捐助款項高達7000多萬元。
韓國挑人參 雙手凍傷出血
霍宗杰家里曾是廣州有名的藥材商,但時局動蕩,他很遺憾沒能讀很多書;糇诮苷f,他19歲來到香港,當時每人身上只能帶15元錢,相當于幾頓飯錢,來到香港后,幸好有原來父親的商業朋友照顧,自己也找到了一份收購果皮(陳皮)的事做。
因為要到處跑,他還從僅有的一點錢里留出一部分,包了一輛姓鄺的老伯的黃包車,每天奔走在大街小巷,從早忙到晚,有時候很累很累,鄺伯還總是把他拉回家;粝壬f,從那段艱難的謀生日子里,一老一少建立了親密的友情。
“后來我做生意發財了,曾經回去找過鄺伯,但是沒找到。”霍宗杰說,他對鄺伯的感情一直珍藏了50多年,那時如果找到他,他就想給鄺伯買一套別墅,讓他好好過日子。
不過,最苦的日子還是在韓國,他前往韓國收購人參,當時人參按份賣,都是5元錢,其中有優有劣,他就按份收購,然后再進行分類挑選,再將好人參以高價賣出,其他也待價而沽,利潤很大。“韓國天氣冷,當時只顧著挑選人參,雙手凍傷出血都不知道”;糇诮苷f。
看到鄉親樹下打吊瓶
決定捐建家鄉醫院
霍先生至今還記得30多年前回鄉的情景。他看到了村里的一些婦女和小孩在大榕樹下打吊針,這些吊瓶就掛在樹上的一顆顆鐵釘上。他當時想,希望能捐建家鄉醫院;糇诮苷f,他把第一筆捐款給了新會人民醫院的重建,多年來,僅人民醫院的捐款,就達到了2000多萬元,而后他還捐建新會中醫院等醫療衛生設施等,并成為新會人民醫院名譽院長。
霍先生說,盡管自己為新會的醫院建設做了很多事,但每次回到家鄉,都是自己出錢住宿吃飯,不想麻煩別人。
除了捐助家鄉醫院建設,在霍先生倡導和帶動下,香港道德會還捐款1000萬元援建河源市人民醫院,捐款500萬元擴建河源市人民中醫院。
捐助學生4000多人
這些年來,在中國內地,共有4000多名學生受到他的幫助。盡管霍先生已經80多歲,但提起那些捐助孩子的事,他依然記得清清楚楚:北京大學1500人、中山大學600人、廈門大學和上海交大各400人、華南農大和貴州大學各300人,除此之外還有韶關醫學院等學生,他的慈善愛心也遍布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霍先生說,印象最深的是四川汶川地震,他前往重慶救災,從資料信息中知道當地一所學校有17名孤兒沒有得到妥善照顧,他就自己聯系學校校長,愿意收養這些孩子10年。后來這所學校的校長調到另一所學校,這里也有30多名孤兒,當校長再次聯系他時,他也一口就答應收養了。
“錢是花了很多,但自己花得開心。”霍先生說,他已經80來歲,在內心深處,他希望能看到這些孩子自立、成長。
而在韶關醫學院,僅學生的衣物,他就捐贈了10萬套,價值也達上千萬元,除此之外,他還到處張羅給學生找工作。
對話
記者:您一生熱衷慈善事業,這些年來您共捐贈了多少款項,錢從哪里來?
霍宗杰:我有自己的產業,但這些產業我留給兒女經營,而做慈善的錢,都是我玩收藏賺的錢。我20多歲就開始學收藏,手頭有大量的珍貴藏品,鄭板橋、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就有幾百幅。我收藏這些珍品,等到它們升值后,碰到合適的買家,我就賣給他。升值的這筆錢,我認為是“多余出來”的,就應該拿出來做善事。這些年,我的藏品差不多賣了一半,個人的慈善捐款達到7000多萬。
記者:您一生從善,到底是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霍宗杰:人與人之間就應該互助。我父親早年在廣州從事藥材生意,也一直堅持做善事,創辦了廣州道德會崇慶善堂,還是廣州道德會會長,小的時候,經常跟父親出去給窮人派粥、施藥、義葬等,那些情景一直記在心里。
另外,從海外回到家鄉后,看到當時鄉下落后,鄉親生活艱難,覺得自己應該出力幫助他們。
記者:您捐贈這么多錢給家鄉建設,如何監管這些錢的用處,下一步還有新的打算嗎?
霍宗杰:我對善款的管理很嚴格,比如捐贈1000萬元建醫院大樓,我會根據工程進程將其分成4期,每一期工程完成后,再將其中一份錢捐贈過來。
現在中國已經慢慢進入老齡化,我也是老人,知道老人的情況,我想在新會建一個現代化的老人院,建好后在交付給政府管理。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記者:陳杰 黃子寧 通訊員:譚蕓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