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體育出版社 中國散手
編著:《中國武術散手》 編寫組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散手簡史
第二節 散手的特點
第三節 散手的作用
第二章 散手技術及訓練
第一節 手型、步型與步法
第二節 拳法技術
第三節 腿法技術
第四節 摔法技術
第五節 進攻技術的訓練
第六節 防守技術
第七節 散手技術分析
第三章 散手戰術及其訓練
第一節 戰術原則
第二節 戰術形式
第三節 戰術訓練
第四章 散手運動員的身體訓練
第一節 力量素質訓練
第二節 速度素質訓練
第三節 耐力素質訓練
第四節 柔韌素質訓練
第五節 功力訓練
第六節 武術基本動作訓練
(以上均選錄)
第一章 概述
武術,是技擊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散手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互以對方技擊動作為轉移的斗智、較技的對抗性競賽項目。
散手俗稱散打,古稱相搏、手搏、卞、白打、拍張、手戰、相散手等,由于徒手相搏相角的運動形式在臺子上進行,又稱“打擂臺”。
第一節 散手簡史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獲取生活資料,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絆摔、擒拿等動作“手格猛獸”。尤其是私有制萌發后,部落間的戰爭使人與人的技術不斷發展,從奴隸社會西漢時期的儲具園雕《格斗》上看,就生動地展現了徒手相搏的場景。
《禮記.王制》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御”,表明當時已經有了用“執技論力”“贏股肱”來決定勝負的相搏之技!夺屆丰專“相搏,搏謂廣搏以擊之也。然舉手擊要,終在撲也。”《谷梁傳》載。有了比賽,很自然會有技術上的交流和技藝的傳授。
一、 春秋戰國,“相搏”已較普遍
有人喜愛到連做夢都在與人搏,當聽說有高手時,就想方設法請來進行較量!秶Z》記載了趙簡子,挺說牛談有力,就把他請來與其臣少室周比賽,結果少室拜給了牛談。
相搏取勝,除了技術外,在《子.議兵篇》和《資治通鑒》中還記載了戰術的運用。“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后擊之”,“豈手臂不救也”。從中看一看出徒手相搏,已有驚上取下、佯功巧打的戰術運用。
相搏攻防技術中,除技擊法,摔法、拿法也有發展,如《公羊傳》 :“萬怒,搏閔公,絕其脰。“絕其脰”就是擒拿中的鎖喉法。
為了使武藝得以交流,在每年春秋兩季,天下武藝高手云集一起進行較量!豆茏.七法》記述了當時的情景:“春秋角試,……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俊雄”,“故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發之如風雨,莫擋其前,莫害其后,獨出獨人,莫敢禁圍”。描述武藝好的在比賽中動作敏捷得似鳥飛,勇猛得像雷電;發招時像急風驟雨,在他面前不能抵擋,在他后面也沒法下手;單獨較技時,也休想把他圍住。為了戰勝對方,攻防招數真假虛實,變化多端!肚f子.人間世》說:“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陰,常卒乎,秦至則多奇巧。”它記敘了這種多變的戰術。
二、 秦漢時叫手搏,比賽以較正規
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出土的秦墓中發現一木篦,弧形背面有彩繪的“手搏”比賽場面。畫面上有三男子,著短褲,腰間束帶,足穿翹頭鞋。右邊兩人正在進行“手搏”比賽,左邊一人雙手前伸,做裁判狀;臺上掛有帷幕飄帶,表示比賽在臺上的帷幕中進行。整個比賽緊張熱烈,一方猛擊對方頭部,另一方閃躲后用弓步沖拳還擊。漢代手搏也叫“卞”等。斯時手搏之術較好者郭頤的“長手”。四川新都出土的漢畫磚及河南密縣東漢墓室壁畫中都有“手搏”對峙的形象。
三、隋唐五代時,手搏、角抵備受重視,比賽幾乎形成制度
《通鑒紀事本末•劉氏據廣州》卷二十六載:“漢主好搏,弘熙令指揮使陳道庠之力士劉思潮等五人習手搏于晉府。漢主聞而悅之,與諸王宴于長春宮,觀手搏,至夕罷宴。”有的君主不僅喜好角抵戲成癖,還親自參加角抵比賽活動。據宋代調露子著《角力記》載:“后唐莊宗性多能,癖好俳優并角抵戲,或云自能此戲。嘗詔王門關曰勝與作對,供養太后,又先約之曰,卿不可多讓。門關退謝者數四。又謂之曰,卿一拳倒者與節制,及出手,果一拳下而仆,導除幽州節度使。”可見當時的角抵也使用拳腳。民間也喜愛角抵比試,經常在正月十五及七月中元節進行比賽!端鍟酚涊d了當時比賽的熱鬧場景:在大業六年,來自各地高手云集在端門街,各獻“天下奇技”。一比就是幾天,甚至“終月而罷”。
唐代韋肇在《駕幸明樓試武藝絕倫賦序》中記敘了在散手比賽開始時雙方“拜首稽首,足足蹈蹈”,以比賽中“左旋右抽,擢兩肩于敏手,奮髯增氣,示眾目以余威”的生動形象。
從隋唐五代時的手搏、角抵比賽中可看出大體規則情況:一、不按體重分級;二、主要用踢、打、摔的技法;
三、活動場地多在方形的臺子上進行;四、沒有護具,比賽時多赤身穿短褲;五、犯規處罰不明顯;六、獲勝者給予重獎。
四、宋代,手搏作為強身、活動手足的重要手段
《宋史•兵志》說: “手搏雖不切于用,而亦習其身臂。”手搏在民間更為流行,在京城護國寺南高峰搭起“擂臺”(當時叫獻臺),各道郡膂力高者都來較量,上臺比賽
時,開場白:“依古扎斗智相搏,習老郎捕腿拿腰,賽堯年風調雨順,許人人賭賽爭交。”規定比賽中不準“揪住短兒”“拽起挎兒”?梢“拽直拳,使橫拳”“使腳剪”。說明在宋代沖拳、貫拳已是散手中的主要拳法,并使用了地趟摔法。比賽優勝者的獎品有旗、帳、銀杯、彩緞、錦襖、馬匹等。
散手的健身性和娛樂性的功能,從宋到明的著作中都有所反映。宋人調露子認為: “上古之人淳素,以食飽飲足,或以前肱為格擊,手赤未(來)取勝負。”由于手搏比賽時緊張、激烈,觀者甚眾。在澠池縣旁有個山廟,需要修理,因房梁甚大,大家都抬不動,于是縣令世衡想了個發動群眾的辦法:“下令較手搏,傾城人隨伍觀之。”這時世衡對觀眾說:“汝曹先為我致廟梁,然后觀手搏”;“眾欣然下山,共舉之,須臾而上”(見司馬光著《涑水紀聞》)。
五、元明時,徒手較量的技藝仍在發展
拳勇之技,在《武備志》列為第十八。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則認為拳術能“活動手足,慣勤肢體”。
正規的比賽,民間叫“打擂”,古時擂臺兩側楹聯為:“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以增加比賽氣氛。賽前,先設擂主,由擂主安排好高手準備應戰。當時手搏雖不斷發展,但仍沒解決安全問題,為了避免糾紛,臨賽前雙方先立好生死文書,否則不準上臺比武。
清代,伴隨著農民運動及秘密結社組織,出現了不少練武的“社”“館”。
各館兄弟“操練武藝”,由于不同拳術風格各異,打法不一,因而經常通過比武較量發展技藝。“打擂”在民間也廣為流傳,諸如過春節,或其他節日集會,擂主在公開場合搭上擂臺,迎戰所有的人。這種比賽不用事先報名,來自各地的拳師只要地方同意就可以上臺比試。此時,女子練習散手也較盛行。楚南有兄弟兩人,請來拳師學藝,其妹在樓上偷看,……哥哥被拳師打倒,于是她與拳師斗,交手很久,妹飛起一腳,踢中拳師要害(清•采蘅子《蟲鳴漫錄》)。
六、民國初期,習武開禁,拳技之風蓬勃一時
1909年美國人奧皮音自稱“世界無敵第一大力士”,在上海揚言要與中國人比武,河北省靜?h武術大師霍元甲同其徒劉振聲應邀趕赴上海,約定在上海靜安寺路莼園內所設的擂臺上與其比武,奧皮音望風而逃。以后霍元甲留居上海,創辦了“精武體操學校”,1910年3月改為“精武體育會”。
1928年10月28日,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第一屆國術國考”,比賽為期10天,參加者是國術館的教師和學生。國考設有散手比賽,采取雙敗淘汰制,三局兩勝。比賽在長
方形的場地上進行。打法不限流派,不以體重分級,臨時抽簽分組比賽。其規則要點是不帶任何護具;凡用手、肘、腳、膝擊中對方任何部位得一點;凡擊中對方眼部、喉部、襠部為犯規,犯規三次,取消比賽資格,嚴重者,一次取消資格。
1933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第二屆國術國考”。大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參加。人數不限,有的代表隊多達百人。項目有男、女散手,男、女短兵,中國式摔跤和國際拳擊。散手以點到為止,,沒有時間限制,凡用手和腳踢中對方任何部位為得一點,有的只用腳尖踢中對方或以手指摸到對方的頭發也算得一點,故雙方均不敢輕易進攻,只得躲躲閃閃,跳過來,蹦過去,當時的報紙評論說“國術場成了斗雞場”。
鑒于近百年來,武術界各門派間相互詆毀、互相攻訐的現狀,并為縱觀武術全貌,1929年初,由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出面寫信到全國各國術館及國術團體,“發起舉行第一次全國性的國術表演及比賽大會”。在征得一致贊同后,由浙江省國術館承辦了“國術游藝大會”。12個省4個特別市經過認真選拔,計有男、女代表345人參加了大會,其中參加散手比賽的有125人。大會設評判委員會(26人)、監(檢)察委員會(37人)。參加比賽的代表必須要有保送單位或保送人。如在看了他們的套路表演之后,經過鑒定確認功夫太差、技藝不精者即勸其不要參加比試,知難而退的亦可參加表演。大會首先進行了武術套路表演;隨后進行了散手比試。比試分為四組。參加比試者均著大會統一的短裝,扎腰帶,分為紅、白兩色。-擂臺高1.3米,長20米,寬18.6米,比試雙方,在擂臺中央劃定的粉圈上相對而立,待評判長鳴第一聲笛后,各上前互行一鞠躬禮,再鳴笛即開始比賽。另由監察委員兩名執紅、白旗,在臺上管理指點,必要時制止犯規動作的使用,由于規則漏洞百出,邊打邊改
規則。
最后決賽時,評、監兩委員會共議: “拳腳一律解放,踢擊各部位均可。”決賽結果,共錄取王子平、朱國祿等前10名。
1933年,在南京舉辦的“全國運動大會”,仍設有散手項目。比賽以性別分組,按體重分級,并帶有護具(用棒球的護胸和足球的護腿);頭和襠部是禁區,擊中者算做犯規;將對方擊倒勝一局,三局兩勝,沒有時間限制。‘比賽近似摔跤,一對選手比賽有的竟長達1小時以上,當時報紙又評論說“國術場成了斗牛場”。
七、新中國成立后,武術被當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以繼承和發展
1952年,武術正式被列為推廣項目。隨后在研究發展的基礎上,先將武術套路運動形式作為推廣、表演和競賽的重點。但散手在民間仍有流傳。1979年3月隨著全國“武
術熱”的興起,為了破除迷信、玄學,使武術攻防格斗技術在比賽的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豐富武術套路內容,加強攻防意識,提高套路演練質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加武術活動;全面繼承和發展武術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國家體委決定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三個單位進行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以取得經驗后全面鋪開。同年5月,在南寧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上述試點單位做了匯報表演。會上,廣東、福建等省的代表也做了散手表演。在同年10月舉行的第四屆全運會期間,國家體委又調浙江省和北京體院散手代表隊赴石家莊賽區,與河北省體委選拔組成的散手隊進行公開表演。1980年5月,在太原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進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越來越多,北京體院與武漢體院還進行了內部交流,互相學習。同年10月,在昆明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表演賽期間,國家體委調集了散手試點單位的有關人員開始制定全國散手競賽規則,經過廣泛聽取意見后,擬定了《全國散手競賽規則》(征求意見稿)。1981年5月,在沈陽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北京體院與武漢體院進行了第一次公開表演賽。1982年1月,國家體委又調集了北京、山東、河北、廣東、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六個單位的有關人員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散手競賽規則研究會,制定了《散手競賽規則》(初稿)。并按這一“規則”,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武術散手邀請賽。
自此,武術散手本著“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都舉行一次全國性的武術對抗性項目(散手)表演賽。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探索,總結經驗,充實并完善規則,、終于在1987年全國武術對抗項目表演賽中,采用了設臺比武的辦法,從而確定了以擂臺為民族特色的武術對抗項目競賽形式。
武術散手運動的開展,深受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同時也得到了各省、區、市體委領導的大力支持。參加散手比賽的單位不斷增加,而且各地也相繼舉行了全國性的武術散手邀請賽,如成都、重慶、鄭州、滄州、武當山等地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賽會,深受廣大觀眾歡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肩負著保衛國家和人民安全的光榮使命,從組建起,他們就十分重視在部隊開展武術活動,經常舉辦一些武術比賽,1985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全國公安武警系統的武術散手比賽。從此武術散手成為公安武警系統每年一次的正式比賽項目。另外,廣州、上海、鄭州等大城市也組隊與香港、澳門進行友好比賽,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在由中國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協會主辦的1988年國際武術節上,首次舉辦了國際武術散手擂臺邀請賽,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名運動員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激烈角逐。中國隊獲得了7個級別中5個級別的冠軍。這一競賽形式和辦法很快被參加比賽的國外朋友所接受,反映說“中國散手安全、有特色”。
1989年,散手被批準列為體育正式競賽項目。這是武術散手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階段。它必將進一步促進和推動散手運動的廣泛開展,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使武術散手早日推
向世界。
第二節 散手的特點
散手既有別于其他體育項目,也有別于世界各國流行的技擊術。它的特點是:
一、體育性一
寓技擊于體育之中是散手的第一個特點。
散手屬于體育范疇,與各運動項目相同,這是共性。但它突出地反映了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然而它又明顯區別于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內容,即所謂致人于死地的絕招妙計。因此,散手競賽規則嚴格規定了后腦、頸部、襠部等為禁擊部位。另外,從技法上,不管用哪種技術流派的擊打方法,均不允許使用反關節的擒拿動作,以及用肘、膝等技法進攻對方。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強體質、交流技藝、提高技術水平為出發點取舍動作和使用方法。
二、對抗性
對抗性的技擊內容是武術散手的基本特征。比賽雙方沒有固定的動作順序,而是互以對方技擊動作隨機轉移,互相指向對方的弱點斗智、較技、。它不僅要求運動員熟練地掌握散手技術,還要有敏捷的應變能力。從而明顯區別于武術套路運動形式。
三、民族性
武術散手是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逐漸演變發展形成的。因而,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散手不同于拳擊,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用頭頂、肘撞、膝擊的泰拳和不能用腳,只能摔、絆、擒方法的柔道等對抗項目。日本空手道雖能手腳并用,但沒有武術散手的快摔技術,法國的踢腿術也只是以腳為主,配合拳法。此外,諸如印度尼西亞的本扎,日本的相撲、踢拳道、體道、格斗術,以及法國的忍拳等都與武術散手的“遠踢、近打、貼身摔”的技法不同,比賽形式和方法也不同。
盡管武術散手與世界各國技擊術在技法上有某些共同特征,但卻有著各自的發展模式。中國武術散手是在繼承武術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體育競賽項目。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為只是“過去形式” “歷史形式”“傳統形式”。民族形式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和發展的。
散手運動發展過程中既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也要反對民族自大主義,要善于不斷從世界各國的技擊項目中,取他人之長為我所用。使武術技術不斷得以提高和發展,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第三節 散手的作用
一、提高素質、健體防身
散手比賽較力、較技、斗智、斗勇,對抗性強,尤其為廣大青少年所喜愛。它對提高人體的速度、力量、靈巧、耐力等身體素質,提高內臟器官的機能,特別是對提高神經系 統的靈活性有較大的幫助和明顯的作用。
通過實用性的攻防技術的習練,并在交手比試中不斷體驗戰術的運用,提高應變能力。同時,經過艱苦的功法練習,增加了功力,更能發揮攻防技術的實效性。無疑這對提高人們克敵制勝和防身自衛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尤其對公安武警和邊防指戰員更有特殊意義和作用。
二、鍛煉意志、培養品德
散手麗:矛練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方面的。如功力練習要克服疼痛難忍關,從不適應到適應。交手時,首先要克服膽怯怕打關,逐步增加膽量。比武中遇到強手時,要殼服消極逃脫關,敢于拼搏,提高以弱勝強的智慧。耐力訓終尊比賽到最后一局時,要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到底,以及在比賽中正確對待勝負的心理鍛煉等。經過這些鍛煉,可以培養人的頑、強、果斷、堅毅的精神,鍛煉人摒棄軟弱、怯懦而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品質。
貫徹于散手教學全過程的武德教育,如尊師愛友、講禮儀。教師在“喂手”“遞招”中傳藝授徒的師表作用。學員在操手比試中提倡互相學習,切磋技藝,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謙遜品德。針對習練中難免因失誤磕碰的現象,提倡互相愛護、團結友愛的精神,切忌報復。無疑對培養習練者的優良品德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競技觀賞--豐富生活
武術的對抗形式比試,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許多古籍史料和文學名著中有關于打擂臺的描寫,圍觀者都是“人山人海,群情沸騰”。自1979生我國開展散手以來,全國性和各地舉辦的散手表演賽、擂臺賽都深受群眾歡迎。散手,不僅是較力斗勇,更講究較技斗智,所以每當賽場上出現奇招妙技時,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這說明散手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習練者也深感其奧妙、精深,給人以啟迪和樂趣。
四、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繼承葡歪衰吾辱運動,提高攻防技能,不僅對武術套路技術的提高,更加突出武術的攻防特點,有促進作用。同時,可以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增進友誼。許多國家的武術愛好者不僅喜愛套路運動,更有試圖通過習練中國武術既增強自己的健康水平,又提高防身自衛的能力。
第二章 散手技術及其訓練
第一節 手型、步型與步法
一、手型
拳
五指內屈握緊,拇指第一指骨壓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骨上,拳心朝下為平拳;拳眼朝上為立拳(圖l、2)。
圖1 圖2
要點:拳心握實,拳面要平,手腕要直。
二、步型
1開立步
兩腳前后開立,略比肩寬,兩腳尖內扣,兩膝微屈,重心在兩腿之間(圖3)。
要點: 站立時兩腳拇趾用力踩地,兩腳跟微微離地。
2弓步
兩腳前后開立約三腳半長,前腿屈膝半蹲,后腿伸直,腳跟微離地,腳尖內扣,蓖心在兩腿之間(圖4)。
.jpg)
圖3 圖4
要點:前后腳要分別向前下方和后下方用力踩地,步寬因人而異,但不可太寬而使移動不靈活。
3高虛步
兩腳前后站立,兩膝微屈,前腳腳尖虛點地面,重心落于后腿(圖5)。
要點:前虛后實,兩膝不可彎曲過大。
4獨立步
一腿屈膝提起,另一腿伸直支撐體重(圖6)。
.jpg)
圖5 圖6
要點:支撐腿膝蓋不可用力繃直,五趾抓地站穩。
5.丁步
兩膝微屈,兩腳一虛一實并步站立,虛腿腳跟微離地(圖7)。
要點: 虛腿不可支撐重心,左右前后移動靈便。
6馬步
兩腳左右開步屈膝半蹲,步距寬于肩,兩腳尖朝前,重心落于兩腿之間(圖8)。
.jpg)
圖7 圖8
要點:步距不可太寬,以移動靈活為準。
7半馬步
基本同馬步,唯一腳尖外展,重心略偏于另一腿(圖9)。
要點:同“馬步”。
8仆步
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伸直平鋪地面,腳尖內扣(圖10)。
.jpg)
圖9 圖10
要點:葦心基本落在全蹲腿,上體不可前傾或后仰。
三、實戰姿勢{預備勢)
兩腳按開立步站立(正架為左腳在前,反架為右腳在前,可根據個人習慣選擇,一般是右拳力大,右腳在后),兩手握拳,左前右后,拳眼均朝上,左手臂彎曲,肘關節夾角在90。—i¨loo之間,左拳與鼻同高;右手臂彎曲,肘關節夾角小于90度,上、前臂緊貼右側肋部,身體側訌,下頜微收,閉嘴含齒,而部和左肩、左拳正對對手(圖11)。
要點:實戰姿勢是實戰時的預備姿勢,凼此,要求進攻靈活,防守嚴密,移動方便。姿勢不可太低,重心控制在兩腳之間;兩手緊護軀體,暴露給對手打擊的有效部位盡量縮小。
四、步法
1進步
前腳(左腳)先向前進半步,后腳再跟進半步(圖12、13)。
.jpg)
圖11 圖12
要點:進步步幅不宜過大,后腳跟進后的身體姿勢個變,銜接進步與跟步時越快越好。
2退步
后腳(右腳)先后退半步,前腳再退回半步(圖14)。
.jpg)
圖13 圖14
要點:參考“進步”。
3.上步
后腳向前上一步,l司時左右拳前后交換成反架姿勢(圖15)。
要點:上步時身體不能前后擺動,上步與兩手要同時交換。
4撤步
前腳向后撤一步,成右前左后,左腳跟離地,右腳腳尖外展,重心偏于右腿(圖16)。
.jpg)
圖15 圖16
要點:撤步不宜過大,重心移動不要明顯
5插步
后腳向左橫移一步,腳跟離地,兩腳略呈交叉(圖17)。
要點:插步時身體不要轉動,左側面仍與對手相對;插步后要及時還原成預備勢。
6步跨
左腳(右腳)向左(向右)側跨半步,右腳略向左腳靠近,兩膝彎曲,同時右拳向斜下方伸出,左拳同收至左腮旁(圖18)。
.jpg)
圖17 圖18
要點: 此步法主要用于側閃防守?绮胶笊眢w重心下降,以利于反擊。兩腿要一虛一實;兩臂分別防守上、下,形成較大的防守面。
7閃步
左(右)腳向左(右)側移半步,右(左)腳隨之向左(右)滑步;同時身體向右(左)轉動約900(圖19)。
要點:步法輕靈,轉體閃躲靈活、敏捷。
8換步
左腳與右腳同時蹬地并前后交換,同時兩拳也前后交換成反架姿勢(20)。
.jpg)
圖19 圖20
要點:轉換時要以髖關節帶動兩腿,身體不能明顯向上騰宅。
9蓋步
右腳向左腳前邁步,腳尖外擺;左腳跟離地,兩膝微屈,重心偏于右腿(圖21)。
要點:邁步身不轉,重心不要起伏,步幅適中。
10縱步
單腿縱步
一腿屈膝上提,另一腿連續蹬地向前移動(圖22)。
雙腿縱步
兩腳同時蹬地使身體向上或向前、后、左、右跳起(圖23)。
.jpg)
圖21 圖22 圖23
要點:腰胯緊收,上體正直,騰空不宜過高。
11墊步
后腳蹬地向前腳內側并攏;同時前腿屈膝提起(圖24、25)。
.jpg)
圖24 圖25
要點:后腳向前腳并攏要疾速,墊步與提膝不脫節、停頓:身體向前移動,勿向上騰空。
12躍步
右腳蹬地后向前跨躍一步,左腳繼而再向前上一步(圖26、27)。
.jpg)
圖26 圖27
要點:兩腳動作要連貫、迅速,上體不要前后晃動,騰空勿高。
五,步法的訓練
步法是散手技術中的重要內容。實戰時,雙方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只有通過步法的移動才能搶占有利的位置,發動進攻或轉換防守,距離不合適,有效的進攻和防守就是一句空話。武術諺語說:“步慢則拳(腳)慢,手到步到力之為妙。”又說:“練拳容易走步難。”說明了步法在散手訓練中的作用。步法的總體要求是“疾、準、活”。“疾”是指步法移動要迅速;“準”是指移動的步幅要準確;“活”是指步法移動要靈活多變,不僵不滯,富有彈性。步法訓練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單兵練習
每學完一種步法以后,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反復練習,反復揣摩,體會要領,鞏固技術。開始可專門練習一種,待技術熟練以后,可把兒種步法組合練習,如進步和退步、墊步接單跳步、跳閃步中突進轉突退或突退轉突進等,以適應實踐中的各種變化。
2.結合信號練習
教師或同伴可以運用掌心、掌背的朝向或手指的數量,或規定的某一個動作等為信號,要求練習者根據信號做出相應的步法,既鞏固了步法,義提高了反應能力。
3兩人配合練習
兩人一組,面對面保持一定的距離,分主動與被動進行練習。主動一方隨意做各種步法;被動一方要根據對方的變化而變化,如一方進步,另一方則退步;一方左閃;另一方也左閃;一方墊步,另一方則收步等,雙方的距離應盡量保持不變。這種練習方法除提高練習者的反應能力外,更主要的是提高步法移動的準確性,即距離感。
4結合攻防動作練習
步法移動的目的是為了更加有效地進攻或防守反擊。因此,結合攻防動作進行步法練習,是提高步法移動有效性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上下配合、整體協調的重要手段。同一個左沖拳,可以結合進步、退步或左右閃步等進行練習,以便適應比賽的各種戰況。
5實戰中練習
實戰是運用和提高各種技術的有效方法。步法移動的時間、速度、幅度可以通過實戰檢驗效果,也從中發現不足,為改進技術提供依據。
第二節 拳法技術
一、沖拳
1左沖拳
預備勢為正架勢,即左腳、左手在前(以下均同),右腳微蹬地面,重心微向前腳移動;同時左拳直線向前沖出,力達拳面(圖28)。
.jpg)
要點:
(l)沖拳時,上體不可前傾,腰略向右轉。
(2)拳面領先,上臂催前臂,臂微內旋,肘微屈。
(3)快出快收,切勿停頓,迅速還原成預備勢。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撩拳。由于沖拳前肘先于拳而動,形成拳往下撩的錯誤。糾正時強調以拳領先,勿先動肘;或同伴幫助以一手拉拳,一手按肘,慢慢體會要領。
(2)只動前臂。沖拳時以肘關節為軸,不是以肩催臂,而只是前臂屈伸。糾正時強調肩先起動,催肘送拳。
用法:
左沖拳是一種直線進攻型動作,特點足距離對手較近,易發動,預兆小,靈活性強,但相對地力度較小?梢越Y合身體高、低姿勢,或左右閃躲擊打對方腰部以上任何部位。即可主動進攻,又能防守反擊,而更多足以假亂真,虛招引誘對手,為接用其他方法“探路”,是進攻技術中最常見和最主要的動作之一。
例(1)抱攻對手的中、亡盤(上盤:胸部以上;中盤:腰部以上;下盤:腰部以下。以下均同)。
對方在對峙的狀態下,突然快速的進步或L步,以左沖拳攻擊對方(圖29、30)。
.jpg)
圖29
.jpg)
圖30
例(2)當對于向前追擊時,突然向左側閃躲反擊其頭部(圖31)。
例(3)當對手左摜拳擊卜盤時,右手掛擋,同時用左沖拳反擊其胸或頭部(圖32)。
.jpg)
圖31
.jpg)
圖32
例(剛當對手左沖拳攻擊上盤時,迅速俯身向下躲閃,同時以左沖拳反擊其腹部(圖33)。
例(5)當對手左摜拳向上盤進攻時,打手外掛防守,同時以左沖拳反擊其胸部(圖34)。
.jpg)
圖33
.jpg)
圖34
.jpg)
圖35
例(6)當對手右摜拳攻擊上盤,俯身下躲,同時以左沖拳反擊其腹部(圖35)。
例(7)當對手擬用左蹬腿進攻,屈膝提起時,迅速搶步進身,同時以左沖拳反擊對手頭、胸部,后發先至(圖36)。
.jpg)
圖36
例(8)當對手進步欲俯身抱摔時,左沖拳反擊其頭部(圖37)。
.jpg)
圖37
例(9)當左腿被對手抱住欲使用摔法時,迅速前移身體重心,并以左沖拳反擊對手頭部(圖38)。
.jpg)
圖38
例(10)當對手進步左勾拳進攻腹部時,右手掩肘防守后,左沖拳反擊對手的頭部(圖39、40)。
.jpg)
圖39
圖40 圖41
2.右沖拳
預備勢開始,右腳微蹬地并向內扣轉,轉腰送肩的同時,右拳直線向前沖出,力達拳面;左拳變掌回收至右肩內飼(圖41)。
要點:
(1)右沖拳的發力順序是起于右腳,傳送到腰、肩、 肘,最后達于拳面。
(2)上體向左轉動(頭不轉),以加大沖拳力量。
(3)還原時以腰帶肘,主動回收。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1)上體過于前傾。沖拳時,上體向前移動過多,腰沒 有向左擰轉。糾正時,多體會腰繞縱軸方向擰轉的要領,克服向前俯身的毛病。
(2)翻肘撩拳。沖拳時前臂、肘關節先動并外翻,形成撩拳錯誤。糾正時,由教練或同伴幫助,或面對鏡子,傲慢動作練習。
(3)后引拉拳,預兆明顯。這是學習拳法的常見錯誤。
糾正時,面對鏡子或同伴監督,用慢速放松練習,以體會出拳路線。
用法:
右沖拳足主要的進攻動作之一。它的特點是攻擊距離長,能充分利用蹬腿轉腰的力量加大沖拳的力度。運用得好具有較強的威脅力。
例(1)在雙方對峙狀態下,突然以快速的步法逼近對方,同時右沖拳搶攻其中、上盤部位(圖42)。
.jpg)
圖42
例(2)當對手左沖拳攻擊上盤時,俯身下躲,同時右沖拳反擊其中盤(圖43)。
.jpg)
圖43
例(3)當對手左摜拳向頭部攻擊時,俯身下躲,同時右沖拳反擊其中盤(圖44)。
.jpg)
圖44
例(4)當對手右沖拳進攻上盤時,向左側閃躲,同時右沖拳反擊其腹部(圖45)。
.jpg)
圖45
例(5)當對于右沖拳進攻中盤時,先以左手拍壓其拳,繼而右沖拳反擊其頭部(圖46、47)。
.jpg)
圖46
.jpg)
圖47
例(6)當對手右摜拳攻擊上盤時,左手掛擋防守,同時右沖拳反擊其軀干或頭部(圖48)。
.jpg)
圖48
例(7)當對手以右橫踢腿向下盤進攻時,左手外掛防守,隨即進步右沖拳反擊其上盤(圖49、50)。
.jpg)
圖49
.jpg)
圖50
例(8)當對手右橫踢腿向上盤進攻時,左手掛擋防守后,以右沖拳反擊其上盤(圖51、52)。
.jpg)
圖51
.jpg)
圖52
二、摜拳
l左摜拳
上體微向右轉,同時左拳向外(約45。)、向前、向里橫摜,臂微屈,拳心朝下,力達拳面或偏于拳眼側;右拳護于右腮(圖53)。
.jpg)
圖53
要點:
(1)力從腰發,腰繞縱軸向右轉動。
(2)摜拳發力時,臂微屈,肘尖抬至與肩平。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1)摜拳幅度過大。糾正時,面對鏡子或同伴幫助,消除只想用力的心理,嚴格體會摜拳的運行路線,待動作摹本定型后再加大動作力量。
(2)翻肘過旱,出現甩拳。糾正時,請問伴幫助,一手拉拳,一手按肘,克服翻肘的錯誤。
(3)向前探身。糾正時,多體會向右轉腰發力的要領,或同伴幫助控制身體前探。
用法:
左摜拳是一種橫向型進攻動作,町以結合身體姿勢的高、低變化擊打對方的側面、,上盤可擊太陽穴沖盤叮擊腰肋部位。
例(l)雙方對峙時,突然向左閃步,左摜拳搶攻對手頭部右側(圖54)。
.jpg)
圖54
例(2)雙方對峙時,突然向前進步,俯身,左摜拳搶攻其腹部(圖55)。
.jpg)
圖55
例(3)對手左沖進攻上盤;向左閃的同時,左摜拳反擊頭部(圖56)。
.jpg)
圖56
例(4)對手右摜拳向上盤進攻,俯身下躲閃后左摜拳反擊其肋部(圖57、58)。
.jpg)
圖57
.jpg)
圖58
例(5)對手左抄拳向胸、腹部進攻;左掩肘防守后以右摜拳反擊其頭部(圖59、60)。
.jpg)
圖59
.jpg)
圖60
例(6)對手左橫踢腿向中盤進攻;右手外截防守后急速進步,同時以右摜拳反擊其頭部(圖61、62)。
.jpg)
圖61
.jpg)
圖62
2右摜拳
預備勢開始,右腳微蹬地并向內扣轉,合胯并向左轉腰,同時右拳向外(約45。)、向前、向里橫摜,力達拳面或偏于拳眼柳;左拳變掌屈臂同收至左腮前(圖63)。
.jpg)
圖63
要點:
(1)右腳內扣,合胯轉腰與摜拳發力要協調一致。
(2)摜拳發力時,肘尖微抬,使肩、肘、腕基本成水平。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參考“左摜拳”。
用法:
右摜拳也是一種橫線型進攻動作。它的特點是能充分借助右腳蹬地轉腰的力量,力度較大、但因其進攻路線長,動作幅度宜小不易大。此拳法多用于連擊或防守后反擊。
例(1)雙方對峙時,俯身以左拳虛晃,佯攻其腹部,繼而起身右摜拳攻其頭部(圖64)。
.jpg)
圖64
例(2)雙方對峙時,左沖拳佯攻頭部,對于舉臂防守的瞬間,俯身右摜拳擊其左側肋部(圖65)。
.jpg)
圖65
例(3)對手右蹬腿進攻中盤;以左手罩拌防守,進步,以右摜拳反擊其胸部(圖66、67)。
.jpg)
圖66
.jpg)
圖67
例(4)對手右抄拳進攻腹部;左手向里掩肘防守,右摜拳反擊其頭部(固68、69)。
.jpg)
圖68
.jpg)
圖69
例(5)對手橫踢腿進攻上盤時;左手掛擋防守后進步右摜拳反擊其胸以上部位(圖70、71)。
.jpg)
圖70
.jpg)
圖71
三、抄 拳
1左抄拳
預備勢開始,重心略下沉,左拳由下向前上方勾起,上臂與前臂夾角在90。—110。之間,拳心朝里,力達拳面(圖72)。
.jpg)
圖72
要點:
(1)重心略下沉,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前腳蹬地擰轉的反作用力,加大勾拳力量。動作要連貫、順達,用力要由下至上。
(2)抄拳時,臂應先微內旋再外旋,拳呈螺旋形運行。
(3)抄拳發力時,腰向右側轉動,發力短促。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1)左拳向外繞行。糾正時,面對鏡子,不追求用力,重點體會拳的運行路線。
(2)抄拳發力時上體后仰、挺腹。糾正時,重點體會蹬地轉腰的要領以及內力的運用。
(3)重心上提,歪胯。糾正時,請問伴幫助,一手按頭, 手扶胯,邊練習邊提示改進。
用法:
抄拳屬上下進攻型動作,由于擊打距離短,適用于近距離實戰,雙方接觸時,正面攻擊對手的胸、腹或下額。
例(1)對手左抄拳進攻胸、腹部時;沉身,左轉右掩肘后,以左抄拳反擊其軀干以上部位(圖73、74)。
例(2)對手上步欲抱腿時;沉身,以左抄拳反擊其頭部(圖75、76)。
.jpg)
圖75
.jpg)
圖76
例(3)對手左摜拳擊頭時,右手掛擋,沉身,左抄拳反擊其腹部(圖77、78)。
.jpg)
圖77
.jpg)
圖78
2右抄拳
右腳蹬地,扣膝合胯,微向左轉腰的同時,右拳由下向前、向上抄起,上臂與前臂夾角在900—110。之間,拳心朝里,力達拳面;左拳回收至右肩內側(圖79)。
.jpg)
圖79
要點:
(1)右抄拳要借助右腳蹬地、扣膝、合胯、轉腰的力量,發力由下至上,協調順達。
(2)抄拳時,右臂先微內旋再外旋,螺旋形運行。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l)右拳后拉。練習者可能想加大動作力度,以致右拳先后拉再上勾,出現嚴重預擺。糾正時,應消除單純用勁心理,著重體會動作路線和全身的協調配合。
(2)身體向上立起。練習者沒有體會合胯轉腰的用力方法,過分追求蹬地伸髖。糾正時,請問伴協助控制重心的起伏,如一手按頭, 一手給靶(保持正確的高度),體會力從腰發的要領。
用法:
例(1)對手右摜拳攻擊上盤右側時;左手掛擋后,抄拳反擊其軀干以上正面部位(圖80、81)。
.jpg)
圖80
.jpg)
圖81
例(2)對手右抄拳向胸、腹進攻時;左手掩肘防守后,右抄拳反擊其中盤(圖82、83)。
.jpg)
圖82
.jpg)
圖83
例(3)對手進身追擊,或欲抱腿摔時,在其上步俯身的同時;右抄拳阻擊頭部(圖84、85)。
.jpg)
圖84
.jpg)
圖85
四、彈拳
左拳以伸肘的力量反臂向前彈擊,力達拳背(圖86)。右手彈拳轉腰順肩。
.jpg)
圖86
要點:
(1)彈拳前左臂肌肉盡量放松,以氣催力。
(2)彈拳發力時含胸拔背,順肩,送肘,甩手腕,放長擊遠。
彈拳后回收要快。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1)肌肉未能放松,彈拳沒有速度,僵勁。糾正時,專門練習甩臂動作,由拳變掌,有利于肌肉放松。
(2)先拉后彈,有預兆。糾正時,放慢速度,面對鏡子練習改正。
用法:
彈拳的特點是冷、脆、快、遠。在對方冷不防的時候,以干脆、快速的彈拳擊打對方的面
部,擾亂對方的視線,為接其他進攻動作起先導作用。
例(1)主動彈擊對手頭部(圖87)。
.jpg)
圖87
例(2)主動彈擊對手胸、腹部(圖88)。
.jpg)
圖88
五、劈拳
以左拳為例:拳由上向下(正劈)、或向斜下方(斜劈)劈釘,拳眼朝L或朝斜上,力達拳輪(圖89)。
.jpg)
圖89
要點:
(1)劈拳時,以上臂帶前臂,肘微屈。
(2)力從腰發。劈拳時,同側腰肌收縮用力。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前臂彎曲過大,力點不準。糾正時,多擊打實物,邊做邊檢查,改正力點,體會用
力方法。
用法:
劈拳是一種上下型的進攻動作,主要靠腰、臂的發力,用力短促、干脆。實踐中常用于反攻對手的背部。例如當對手進步俯身抱腿時,以劈拳擊其背部(網90)。
.jpg)
圖90
六、橫扣拳
以左橫扣拳為例:左拳向外(約300)、向前、向里橫擺扣擊,拳眼朝上,拳心朝右,力達拳心(圖91)。
.jpg)
圖91
要點:
(1)動作幅度要小,扣擊速度要松快。
(2)配合左閃步扣拳,腰略向右轉,以加大扣拳的力度。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1)動作幅度大,預兆明顯。糾正時,練習者減少力度,反復擊打彈球。
(2)動作僵硬,速度遲緩。糾正時,強調臂、膀肌肉放松,輕松地反復練習。
用法:
它的特點是幅度小,速度快,較適用于近距離或貼身的實戰,主要用以擊打對方頭部的側面。實用范例可參考左右摜拳。
七、鞭拳
以右鞭拳為例:身體向右后轉180',右腳經左腿后插步;同時左拳F右拳一起回收至胸前;動作不停,上體繼續向右轉體90。,同時右拳反臂向右側橫向鞭打,拳眼朝上,
力達拳背(圖92、93、94)。
.jpg)
圖92 圖93
.jpg)
圖94
要點:
(1)轉體要快,以頭領先,不能停頓,支撐要穩。
(2)鞭拳時,以腰帶臂,前臂鞭打甩拳。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l)轉體停頓,站立不穩。糾正時,可專做轉體練習。
(2)前臂沒外甩,形成直臂掄打,力點不準。糾正時,可原地練習鞭拳,體會甩前臂的要領。
用法:
鞭拳足橫向型進攻動作之一,并能借助于轉體的慣性,動作幅度大,運動路線長,力度較大。用于退守反擊時,動作隱蔽、突然。
例(1)雙方對峙時,先以左拳虛晃佯攻,繼而,右腳插步,身體右后轉,右鞭拳橫擊其
上盤(圖95、96、97)。
.jpg)
圖95
.jpg)
圖96
.jpg)
圖97
例(2)對手左或右沖拳攻擊上盤時;左腳經右腳前向后邁步,身體右轉180。,躲閃其進攻的同時,以右鞭拳擊其頭部(圖98、99、100)。
例(3)對手連續追擊,在退守中突然轉身,以右鞭拳反攻其側面(圖101、102)。
.jpg)
圖98
.jpg)
圖99
.jpg)
圖100
.jpg)
圖101
.jpg)
圖102
八、進攻方法組合
1.組合的要求
散手進攻方法的組合,千變萬化,既有兩三個方法的組合,也有五六個方法的組合,但組合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據其動作轉換的合理性和在實戰中的可行性組織編排的。要求:
(1)上下結合
動作應有上有下,手腳并用,或用摔法接踢、打,或用踢打接摔法。同一方法亦應上下運用,盡量擴大攻擊面,分散對手的注意力,使其顧此失彼。
(2)左右結合動作忽左忽右,左右連擊。如左摜拳進攻對手頭部右側,緊接右橫踢腿擊其左側肋部。
(3)橫直結合
進攻路線縱橫交錯,逼迫對手無所是從。如墊步左踹腿直線攻擊對手腹部,繼而右手摜拳擊其頭部。
(4)真假結合
動作真真假假,假中有真,以假亂真,在戰術上是指上打下,聲東擊西;在招法則是虛實的運用,虛者為假,實者為真;在力度上虛則輕而靈活,實則重而猛狠,使對手防不勝防。
2.拳法組合(正架實踐姿勢開始,以下均同)
例(1)左右沖拳(圖103、104、105)
.jpg)
圖103 圖104
要點:快速連貫,沖右拳的同時,左拳回撤,護于右肩前。
例(2)左右摜拳(圖106、107)
.jpg)
圖105 圖106
要點:左拳幅度不宜太大,并迅速回撤,護于右肩前。
例(3)左右抄拳(圖108、109)
.jpg)
圖107 圖108
要點:發力短促,左抄拳轉腰勿大,并迅速回撤,護下頦前。
例(4)左沖拳一右摜拳(圖1l0、111)
.jpg)
圖109 圖110
要點:左沖拳后,隨其回撤,肌肉稍放松蓄勁,繼而蹬地,轉腰,扣肩,摜打右拳。
例(5)左摜拳一右沖拳(圖112、113)
.jpg)
圖111 圖112
要點:摜拳幅度不要太大,摜拳后右腿跟步,左轉瞪,順肩,爆發右拳。
例(6)左彈拳一轉身右鞭拳(圖114、115、116)
.jpg)
圖113
.jpg)
圖114 圖115
要點:彈后快收,右腳蹬地,轉身迅速,鞭打橫掃,體直立,注意平衡。
例(7)左摜拳——右抄拳(圖117、118)
.jpg)
圖117 圖118
要點:以轉腰、扣肩帶動左拳摜打,完后迅速回收護于下頦前,同時左轉腰,右拳向前上方抄打,后腳跟步助力。
例(8)右摜拳——左抄拳(圖119、120)
.jpg)
圖119 圖120
要點:借摜拳時身體的左轉與前俯,沉身蓄勁,繼而伸膝,挺髖,稍右轉腰,向右前上方抄打。
例(9)左沖拳——右抄拳(圖120、121)
.jpg)
圖121 圖122
.jpg)
圖122
要點:沖拳后快速回收護于下頦前,同時跟步,微左轉,腰向前上方抄打。
例(10)左抄拳——右摜拳(圖123、124)
.jpg)
圖123 124
要點:右拳不要有預擺,突然向前上方抄打,繼而微左轉腰,扣肩帶動右拳弧形橫摜。
3拳法與腿法的組合
例(1)左沖拳——右蹬腿(圖125、126、127)
.jpg)
圖125 圖126
.jpg)
圖127 圖128
要點:沖拳結束的同時,右腿快速跟步向前,左腿抬起,由屈到伸用力向前蹬出。
例(2)右沖拳——左橫踢腿(圖128、129、130)
.jpg)
圖129
.jpg)
圖130
要點:沖拳快速,跟步及時,腰微右轉,收腹合髖,大腿帶動小腿,弧形向斜上方橫踢。
例(3)右沖拳——右踹腿(圖131、132、133)
.jpg)
圖131 圖132
.jpg)
圖133
要點:轉腰,順肩,爆發沖拳,借右腳蹬地上體微轉并向側傾,右腿由屈到伸向前踹出。
例(4)右沖拳——右橫踢腿(圖134、135、136)
.jpg)
圖134 圖135
.jpg)
圖136
要點;右拳直線沖出,隨其回收,右腳蹬地,收腹,合髖,扣膝,微屈膝,弧形向前上方橫打。
例(5)左橫踢腿——左沖拳(圖137、138、139、140)
.jpg)
圖137 圖138
.jpg)
圖139 圖140
要點:橫踢腿要收腹,合膝,扛弧形橫打;隨左腳落地,左沖拳,豐協調連貫。
例(6)右摜拳——右勾踢腿(圖141、142)
.jpg)
圖141 圖142
要點:摜拳時,轉腰,扣肩,卿髖,勾腳向右弧形擦地勾踢;同時壬配合,動作協調。
例(7)轉身右鞭拳一左橫踢腿(圖143、144、145、146)
.jpg)
圖143 圖144
.jpg)
圖145 圖146
要點;轉身時以頭領先,立身快轉,借其慣性,橫向鞭甩;隨其轉身,左腳蹬地,收腹,合胯,扣膝向前上方橫踢。動作連貫,注意保持平衡。
例(8)左沖拳——轉身橫掃腿(圖147、148、149)
.jpg)
圖147 圖148
.jpg)
圖149
要點:沖拳后,左腿微屈支撐,快速轉體,帶動右腿橫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