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真正大成拳》
編著:李康 演練:李健
試力,又稱摸勁。力由站樁而得,由試力而知。試力的本質是變勁,其外形動作本身在技擊當中也有技術作用。只要在樁功中切實體會出松緊、虛實、含蓄、動靜、具體之勁,就說明身上有了初步的均整,全身筋骨血肉已有了一定的變化,這個時候可以進入摸勁的練習。
摸勁是摸本身的勁,全身各部位肩、胯、肘、膝、腕、腳各個關節要協調配合,高度一致,“一枝動百枝搖”,就是這個意思。在站樁沒有得力之前,筋骨血肉沒有得到系統訓練,你再怎么試力也是兩只胳膊在動,各個關節之間都是脫節的,“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充其量熟練一下動作而已,與內勁是毫無關系的。
王選杰、李榮玉二位先生都非常重視站樁與摸勁的關系,王選杰先生說過:“站樁到什么份上,試力才能試到什么份上。練拳樁上下的功夫一定要多于動的。”李榮玉先生說過:“一個人試力的水平就是他樁的水平。”
勾銼試力、扶按試力、蛇纏手試力、神龜出水試力等,這些試力真正有資格練習的人是不多的,原因只有一條:樁功不過關。樁功功夫深厚的人,聰明者能聽師一句話而悟出試力之妙:不太聰明的人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試力摸勁之正確要領。
為使廣大讀者明白試力的原理并能實踐步入正軌,筆者根據師將最重要的幾種摸勁方法列述于后。這些獨特的摸勁方法和竅要,一直在門內秘傳,深受珍視。
第一節拳重身輕摸勁
西,兩手發飄、空洞無物,造成這種原因就是因為缺乏點緊身松、拳重身輕的站樁與摸勁的訓練,往往把身體練得越來越重,手臂練得越來越輕。點緊身松的練習應在前述站樁中求得。下面介紹一下拳重身輕的摸勁。
目前,大成拳界出現這樣一個不良現象,站樁試力往往摸不著東
開始練習可做定步單雙拳的摸勁,設想左右兩手是兩柄大鐵捶,拳頭是錘而小臂是木柄,身上及肘以后不要去想,經過一段時間練習身上自然松下來,拳頭越重而身上越輕,練習時兩手空握拳,但不握死。也可以意想左右雙手各拿一把大鐵錘,運用大成拳的間架,拳高不過眉,低不過嘴,緩緩交替擊出。進一步可練習活步摸勁,腳下可配以摩擦步,做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單出、雙進的技擊打法。關鍵是動作要慢,神意要足,假想要真切。平時走路辦事也可以雙臂放松,雙拳虛握,自然下垂,意想雙手各拿一把大鐵錘。行走坐臥都可練習。(圖34)
第六節推拉試力
推拉試力又稱勾銼試力,是大成拳中最基本、最實用、最關鍵的一種摸勁訓練方法,能有效的訓練出應用沉、托、分、閉勁力的能力、特別是對于推、拉二勁的變化及連接,訓練時要列為重點,因為試力的本質是變勁。只有這樣加強訓練,才有望將來在推斷手時一觸即發,力無斷續。
另外勾銼試力在推斷手中的技術作用也很明顯,能有效地控制,發放對手,做到“去手如銼,回手如鉤”,手不空回。
練法:丁八步站立,以右式為例(右手右腳在前),身體中正,頭頂項豎,身體挺拔放松,兩腿微屈,兩手緩緩抬起于胸前,右手稍前,左手稍后,兩手間距小于頭部,前后相差一手左右,掌心向下,手指分開,指向前方,后手腕距身體約尺余,肘部下墜,使小臂保持一定斜面,兩肩放松,用身體催動雙手向前斜上方推出,手臂略有屈伸,但不可伸直,以防力量破體。
可意念用雙手十指推動水中漂木,緩緩而行,當兩臂快要伸直時,前膝也快要達到腳尖處上下垂線,這時兩手向內翻轉,掌心相對,用身體將雙手慢慢拉回,身體向后運動到重心不能在向后時,再行翻轉雙手,手心向下,緩緩前推,練習時動作要慢要勻,身體松沉,筋肉空靈,力不空出,意不空回。(圖42、圖43、圖44,圖45)
第七節 風幡試力
風幡試力又稱左右試力,練習時身體猶如微風吹幡而動而得名。有人在論述此試力時,將王薌齋先生拳論中“風中旗,浪中魚”之句附會于此,雖不能算錯,但客觀上掩蓋了鮮為人知的薌老真義。拳論“風中旗,浪中魚”之喻是指勁力的“順力逆行”而言。
練法:丁八步站立,以右式為例。身體中正,頭頂項豎,身體挺拔放松,兩腿略彎,兩手在自身的左右兩側抬起,高與臍平。兩臂略有彎曲,掌心向前,手指自然分開,微有彎曲而指向斜下方。用身體帶動兩臂,前后慢慢擺動。自身猶如旗桿,兩臂如同兩幡。動時先 求大動,后求小動,再求微動,最后達到外形不動而內有真動。練習神意要充足,動作要緩慢,有動又欲止,止又欲動之象。(圖46、圖47)
第八節試力須知
一、形意拳重勁不重招,這個特點在大戍拳中體現的更加顯著,大成拳絕非像有人所論,某樁加上某試力進行練習從而在實戰中運用,那樣雖也有小效,但卻永遠無法領略大成拳的真義。站樁的目的是均整、得力(即求得松緊、虛實、動靜、含蓄、具體之勁),試力的目的是變勁,以發揮“變招不如變勁”的內家威力。練習試力要明白試力的本質意義。
二、練習試力凡有前后移動重心動作時,向前可加大雙腿彎曲度,后移時身形可稍拔高,即減小雙腿彎曲度。
三、試力動作要慢,剛開始可稍大,先求開展,后求緊湊,最后變勁不顯于外形。若動作無限放慢即戍樁功。
四、試觀當今大戍拳界習者多因不明試力之本質,往往剛開始站樁就進行試力練習,不但沒有意義反而在走彎路。有人因皮膚敏感度增加,神經專注也能感覺到空氣的阻力,可是要知道這種感覺與王薌齋先生所論“與大氣相呼應”是兩碼事,有天壤之別?梢赃@么說,在習者獲得松緊力之前是無法真正試力摸勁的。
五、試力的本質決定了試力不是在練技術,不是在練招式,其目的不是為了“千招會不如一招精”。當然,練習試力宜精不宜多。
第二節小天星轉摸勁
采用技擊樁丁八步的姿勢站好,雙手握拳,不可握死,全身挺拔放松,做來回操拳動作,意想前方有一巨敵,我拳擊中對方身體的瞬間,我小臂一轉,力量即完全透入對方體內,初練時外觀上小臂可以做出轉動,里面有了真實的體會后,外形不動但一旦與對手接觸磁實,自己身體里面自然可以擰動發力,在定步做熟練之后,可以配合摩擦步練習,求活求變,以利應用。
也可采用如下練習方式,意念對方用身體貼住我拳掌或用雙臂搭住壓死我小臂。我的拳掌貼緊對方身體。感覺接觸磁實了,我身體微微一掙,小臂腕部同時突然一轉,對方即拔根跌出。(圖35)
第三節 腕關節挺摸勁
無論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當他發力時拳掌接觸對方的—瞬間,其腕關節所能承受的反作用力與放在對方身上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如果發力時、技擊時腕關節打軟(當然在發力時各個關節都要掙上勁,任何一個關節,無論是頸、腰、肩、胯、踝、趾、還是膝、肘都不能打軟),力量就會大打折扣。
由于大成拳擁有均整的生理基礎,擁有特殊的技擊間架,因此大成拳練習者在斷手時往往使用拳法者較多,而腕關節是全身關節中比較細小薄弱的關節,因此,必須解決腕關節容易打軟的問題。
腕關節摸勁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訓練方法,一旦掌握上身,其拳掌接觸對方時力量又重又透,會一下殺進對方體內,震撼其五臟六腑。
第一步:采用技擊樁丁八步站立,全身挺拔放松,頭頂項豎,假想前方有一實心球與我同高,我用掌指抵住球心,反復做前推與回拉,從中仔細體會腕關節、指關節間的挺力,神意要足,意念要直、動作
要慢。(圖36)
第二步:有了上述基礎,可以采用丁八步站立,雙手握拳,不可握死,設想身體前方有一大塊厚牛皮紙,我雙拳輪番擊之,在接觸紙的一瞬間,腕關節挺住勁,“嗵”的一下牛皮紙被我穿透。練習時周身
要含蓄,全身要配合,神意要真切,動作要緩慢。(圖37)
堅持練習日久,即能養成在接觸磁實的一瞬間腕關節挺住的本能習慣,為斷手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節扶按試力
李榮玉先生常說:“試力不是身子耍手,而是手耍身子。”這個原則和點重身松、拳重身輕的訓練法方法及原理是一致的。在初練時可進行扶按試力的訓練,更易得到體認,因為“手耍身子”在扶按試力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最易入門,扶按試力又稱上下試力。
練法:丁八步站立,身體中正,頭頂項豎,身體挺拔放松,雙臂抬起,肘部微屈,掌心向下,意想兩小臂十分沉重,向下按一物(如水中巨木或碩大彈簧),雙臂緩緩下按,全身除小臂外放松不用拙力,按之難以按下,只好讓身體緩緩起來,靠體重下按一般。動作無需過大,待手臂下按至胸部時再緩緩上舉,意想肘到手有重物相壓,緩緩上抬,難以抬動,無奈只好讓身體緩緩下沉,臀部慢慢向下坐靠,雙膝微彎,這樣才能用上全身之勁。在試力時要注意腕部的變化,即在下按時略塌掌根,在上抬時手背一側的腕部略凸。這樣梢節的力量會增加許多。練習時意念要真切,一定要想著小臂重出身體許多倍,神意要集中,心無雜念,動作要勻要緩,切忌一劃而過。(圖38、圖39)
堅持練習扶按試力能有效地增強點重身松的運用效果,在推斷手中運用自如,顯示出巨大威力。
第五節波浪試力
波浪試力因練習時身體及雙臂之起伏如波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循環無端而得名。練習波浪試力的基礎是首先練好扶按試力。扶按試力是在上下垂線方向上體會點重身松的運用。波浪試力是在扶按試力略有變化而成,其動作更加圓活流暢,相對于扶按試力技術因素、技術效果有所增強,習之有得更適合于推斷手時運用。
練法:以右式為例(右手右腳在前)丁八步站立,身體中正,頭頂項豎,身體挺拔放松,雙手臂抬起,手心向下置于胸前,肘部彎曲。平心靜氣后雙手做向上運動,動作要勻要緩。此時若要沿垂線向上則
就做成了扶按試力,而應向上向后抬起,同時外腕凸起,在向上向后抬起手臂時,小臂至手若有重物壓迫,抬得甚緩甚難,無奈只好使身體向下坐靠,兩膝微彎,以求用上身力,待雙手靠近雙肩時做向前向
下之運動,如按水中巨木或碩大彈簧,按之不動,只好使身體緩緩升起,以求用上身體重量。雙手向前向下按動時,略塌掌根。練習時神意要真切,意想兩小臂之重量超出身體許多倍,神意要貫注,心無雜
念。(圖40、圖41)
大成拳的試力有很多種,如波浪試力、轉換掌試力、風幡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