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尚智重謀”、“伐謀伐交”、“攻心奪氣”、“奇正并用”的武德文化,努力建設精銳之師。謀略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其最集中的表現領域就是兵學。因此,謀略文化也就成為中華武德文化的精髓。所謂“攻人以智不以力,用兵在巧不在多”。就是對中華武德文化這一思想價值取向的經典表述!秾O子兵法》所倡導的“詭道用兵”,就是對軍事斗爭和戰爭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其要義是強調在決定國家民族和將士生死存亡的戰場上,要充分運用戰爭中充滿偶然性、多變性的特點,發揮指揮員的智慧,廣泛采取虛實轉化、奇正并用、示形誤敵等各種方法迷惑敵人,進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戰而勝之。這就要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采取伐謀與伐交兩大手段。這就要實行“制必先定”、“精兵銳卒”。因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明代兵學家徐光啟也說:“千籌百計,總以精兵為根本。若無精兵,雖多得良將無可用,多有奇謀不得用,多選利器莫能用,多結外援弗敢用也”。
“尚智重謀”、“伐謀伐交”、“攻心奪氣”、“奇正并用”,作為戰爭活動中軍人素質的重要內容,是軍人必備的武德素質,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武德風范。因此,在今天我軍軟實力建設中,就要堅持“智以為本,勇以為用”,提高軍人特別是將領的“德能”和“德智”,以便“好勇而能知大義”,“智勇而后可以建功業”。更為重要的是,要按照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要求,加強軍隊編制體制建設和法規制度的調整改革,實現人與武器裝備的優化組合和最佳融合,使之真正轉化為強大現實戰斗力的結構性力量。
弘揚“師出以律”、“以治為勝”、“和軍一心”的武德文化,努力營造令行禁止、團結統一的良好氛圍。“師出以律”的基本要求是:率眾出兵,必須嚴明軍紀,謹守法律。“以治為勝”是戰國時期的吳起提出的著名治軍原則,其要求軍隊將士要“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陣,雖散成行”。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統率的“岳家軍”,明代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之所以在抗敵中所向披靡,深受群眾愛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堅持從嚴治軍,因而成為威震敵膽的強兵勁旅。“和軍一心”,就是要在軍隊內部形成上下、左右和衷共濟、團結戰斗的和諧氛圍。諸葛亮在《將苑·和人》中說:“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故“師克在和,不在眾”;“上下一心,乃克有治”。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