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孫存周先生(1893-1963)是近代武術界具有極深造詣的實踐家。只因未逢其時,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戰中度過,晚年又遇上武術運動受“左”的思想影響,武術界不倡導對武術技擊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對武術研究的苦心孤詣未得其彰,對武術運動欲鼎革一派之宏愿未能遂意。但從收錄到的存周先生早年少量著述,以及他平日的教學方法和晚年零散的心得隨筆中,亦能反映出他不同凡響的武學思想和真知灼見。本文便是據此整理而成。

孫存周先生的武學思想統而言之可以概括為:以其父孫祿堂先生“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為指導,形成了具有自然、簡約、圓融、致用、中庸五大顯著特征的極具實踐性的武學體系。下而分述之。
(一)以自然為特征的修拳思想
何謂“以自然為特征的修拳思想”呢?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而:一是強調擇拳時要順其自然,二是要求練拳時要合乎自然,三是講究用拳時要自然而然。
選擇拳時要順其自然”,第一是指初習者所擇之拳要合于自身天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地盲目擇從。要對這種拳術進行一定的直接了解,親自實踐體會一下或觀察一段時間。當確合于自身本性而產生內在的從學欲望時,方可確定選擇此拳而練習之。一旦確定,便要持之以恒,不可朝三暮四。習拳最忌諱趕時髦。今天有人說這個拳好便蜂擁而練這個拳,明天有人說那個功靈又趕著去學那個功,如此這般是練不出什么名堂的。第二是指是否合乎拳學的基本規矩。無論練什么拳,只要是合乎拳學的基本規矩即“六合”與“九要”之理,便都能通以內勁,掌握拳學之根本,從而有所成。反之,就是再有名的拳,習者若未能掌握練拳的基本規矩,終將一事無成。
“練拳時要合乎自然”,是指練拳時要合乎拳學的基本規矩即拳術修習的自然法則。其本質是修為內勁,其原理是孫祿堂先生概括的“中和”之理,其技術要求是孫祿堂先生提煉的“六合”。“九要”、“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等,其基本結構是由形意之五行、八卦之八拳、太極之十三式組成的基本拳架。
拳學的基本結構是簡約的,即五行、八掌、十三式:基本法則是不可易的,即“六合”、“九要”、“順中用逆、逆中行順”;最終目的是統—的,即修為內勁。因此,練拳首先要通過拳握拳學的基本規矩、基本要則來獲得內勁。得內勁后練拳時便能以內勁為宗,逐漸做到隨心所欲而又不離規矩,即合乎自然亦即合乎內勁。存周先生認為內勁是技擊技術的基礎,技擊技術的方法雖然龐雜,但本質上都是內勁不同的演化方式。故以簡約不可易的基本規則來修為內勁,再在此基礎上博采百家之法,以求在合于本性中融會貫通,不悖于內勁,是修習拳學的正確方法,這就是練拳時要合乎自然之真意。
“用拳時要自然而然”,是指技擊時能隨機應變、感而逐通,使技擊成為自身本能自然運作的一種行為,以機體最小的消耗來獲取勝利。這里的“自然而然”有三層含義:一是指神知,即在對方的打法起而未起之際,或在對方及而未及我身之際能自然準確地神接彼意,知其打法、來意;二是指從彼,能據彼意而自然應之,即不是指主觀地發動某種打法的能力,而是指據彼意客氣從之、因故而應、恰合其機的自然能力;三是指盡性,即據彼意因敵而應的打法,無絲毫主觀強求,合于自身本能天性。因故而應的打法既出于自然天性又合乎內勁的動作機制,并具有技擊實效。孫祿堂先生所說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見《形意拳學》第六章),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之效,就是盡性。以上三點為用拳時要自然而然之真意。
顯然,只有當內進的修為達到化勁的水平時,才可能做到用拳時的自然而然、故以自然為特征的修拳思想的實質,就是拳術的修為要以修為內勁為核心。
存周先生認為:拳術有功、有法,二者和一方為正道。功夫是基礎,舉法是對相應的功夫基礎的正確運用,真正的拳家對二者不可偏頗。在用拳時靠功力勝人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既“拙法”。因為這有方面的缺憾:一是浪費功力,二是有悖求理。所以,盡管存周先生具有極強的抗擊打能力和罕見的爆發力,但在一生的技擊生涯中從不輕用。他強調技擊時的上乘境界是打若未打而借中。既在與對手進行技擊時,自身內勁仍能正常運作自然往復周身(其狀態與平日練拳時無異),從而使彼不能勝我,所謂“不求勝人,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如此“慧而不用”才是用拳時的自然而然,也才能合于迢。(關于功力與技法在技擊中的作用及其辨證關系,非本文主旨,容另文專述。)
以自然為特征的拳學思想,是孫存周先生對孫祿堂先生武學思想的直承,內容非常豐富,以上所言僅為概觀。
(二)以簡約為特征的修習理論
存周先生認為,如果習者能夠明確修拳的核心是內勁,以內勁為宗,而不是求奇異之形、驚人之式,則修習之法必能簡約。以簡約為特征的修習方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而:一是修為內勁的基本規矩是統一的,其基本結構是簡約的;二是內勁是技擊技術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便使博采百家之技而融會貫通有了內在體驗的依據,于是在拳學的研修中能化繁為簡,使技法化歸于內勁的運作;三是辨理簡明,即中華武術派別林立、拳式繁雜,如何辨明其優劣合理性,應以是否合乎內勁為宗。這里的“修為內勁的基本規矩是統一的”是指由孫祿堂先生總結出的無極、太極、三體諸式及原理和六合、九要、順逆諸要則,對于修為內勁來講,無論練習什么拳式都是基本規矩,都是不可易的、統一的。孫存周先生認為基本規矩是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法則必然是統一的、不可易的。
而之所以說“基本結構是簡約的”是因為任何一個拳式只要符合正氣從入、內外合一、動靜合一的的基本規矩,則皆可修為出內勁,故拳式不在繁雜而在簡約。孫氏形意、八卦、太極諸拳式皆為這方面的典范。無論形意、八卦、太極還是少林、武當,其拳式的結構及要領只要符合修為內勁的基本規矩皆可通內勁,效果相近。故擇拳時不可先入為主,存有門派之見。事實上,只要我粗略地考究一下中華武術所有講究內勁修為的門派的拳架結構和要則,便會發現其結構上的相似姓和基本規矩的統一性。這在形意、八卦、太極、通背、心意、武當太和、六路、少林洪拳以及戳腳翻子之間表現尤甚。它們的運動形式有別,運作方式不同,但作為一個瞬間的運動結構,其間架結構及運動規則幾乎是統一的。比如對三體、六合、九要、順逆中和的要求,各派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說,中華武術雖然門派林立,但基本結構具有一定的統一性,經過提煉完全可以簡約。其實,在半個多世紀前,由孫祿堂先生創立的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已經解決了中華武術基本結構的簡約與統一問題,已經構成了中華武術統一的基本結構。
(三)以圓融為特征的技術體系
以圓融為特征的技術體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而。一是技術上的圓融,即以內勁修為為基礎的技術體系要博采百家之長,并將其融入習者自身的本性之中(拳即是性,性即成拳),形成具有自己本性特征的技術體系。二是道理上的圓融,即以內勁為宗,文武互參共進,體萬物而不遺,拳、知、理、性渾然一體,格物旁通。
存周先生認為“拳即是性,性即成拳”有兩個要點。一是技術體系的圓融要以內勁為基礎,否則就成為雜手。雜而不相通,多而不致用。圓融寓于簡。站樁式雖簡,其要在乎培育內勁,走架形雖平,其要在乎內勁之神運。由簡約之式通以內勁是圓融的基礎。內勁即內外合一之勁,內外合一是技擊運動的基本運作結構。只有當習者使內外合一這種能力成為自身的運作與動力習慣時,才能以此為基礎將其它門派的技術運作同化到自身內外合一的運作體系中來。改圓融的基礎是內勁。內勁逾深,同化其它技術的能力就逾強。當年,無論誰的絕技,只要被存周先生看到,就能很快貫通為自己的技術,其因就在于存周先生內勁精深。二是技術體系的圓融要符合自身的本性。圓融并不是說別人擅長的技術我也一定要擅長,而是指所形成的技術體系既能逐漸彌合自己個性中的不足,又要合乎自己個性的充分發揮與伸張。
存周先生認為,拳術以內勁為宗,便可近于道。故萬物之理皆含寓著拳理,同時通過拳理亦可旁通體悟萬物之理。他秉承家風,為一代書劍合壁的武術大家。他通醫道且善繪畫(尤善松柏)與書法,認為醫道及繪畫書法與拳理相通,三者可互參共進,相得益彭。比如,拳理必須合于醫理,才能使技擊與衛生不悖:同樣,醫理又可以從拳術的內勁修為中獲得啟發而得以完善和擴充。又比如,書道與拳道亦相通。從兩者的基本道理而言,繪畫書法與拳道皆講究生動自然富有個性,同時又不能凌亂無章而悖中和之理;從兩者的修為過程而言,都強調凝神靜氣貴在用中。所以,練拳養氣,繪畫書法亦養氣;練拳研求用中之理,繪畫書法亦研求用中之理,在道理上兩者可相互啟發。而尋其根基,皆在乎以內勁為本,求中和,善養浩然之氣。此道理之相通,可推及萬物。因此拳術具有更廣義的圓融,即道理上的圓融。此所謂‘學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孫祿堂先生語)?梢,一個人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身心機能上也達到圓融的境界,才可謂之自身真正的圓融,即其心通融天理,其技兼收并蓄,其德善化本性,方為以圓融為特征的技術體系的真正內涵。
(四)以實效為特征的訓練方式
以實效為特征的訓練方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而:第一是學以致用,第二是以簡馭繁,第三是練打合一。
學以致用有兩個含義,一是訓練的技能與內容要符合實戰要求,在實戰中具有實效性:二是這種實效性是通過在實戰中運用和發揮所學技能來體現,而不是以硬拼蠻打的勝負結果來體現。用存周先生的弟子張烈先生的話說:“老師要我們在練拳中注意體會拳中的力量和效力,所謂拳中的力量是一種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在練習中,老師通過指導我們走架、喂手,使我們逐漸體會和掌握這種自然之力,并要我們通過實戰來檢驗運用這種自然之力的能力。”存周先生一方面強調學以致用,通過打來檢驗練的結果;另一方而反對用勝負結果來代替一切。他認為對于一場較技的結果,要從技擊技能、身心素質、戰術經驗、臨場機遇四個方而認真分析,發現問題,實戰才具有檢驗練習方法的效用,才能從中發現練習中存在的不足,自覺地調攝改進練習方法,明確練習的重點。
以簡馭繁也有兩個含義:一是構筑基本技能,二是強化關鍵技能。所謂基本技能,是以各種實戰過程為背景來確定的。任何一個實戰過程都由打法和相應的時機構成。存周先生認為實戰中的打法雖說千變萬化,但基本打法不過三種,即截打、順打、閃打:戰機則皆可歸為動靜交變之機。據此便可確定什么是拳術修為的基本技能。截指的是擊實不擊虛,打堅不打瑕,用于彼勁將發未發之時:閃指的是避實擊虛,見隙而入,用于被勁正在發出之瞬;順指的是粘化拿發,引進落空,用于接引彼勁之時。此外尚有撞、震二法。撞堵踏中進步截,用于彼勁走空之時:田者順、截合用,用于接擊彼勁之時。截順閃三法為運用勁之基礎,其間據情勢相互組合,變化無窮。形意拳之勁長于截,八卦拳之勁長于閃,太極拳之勁長于順。故要使勁法完備。需使形意、八卦、太極渾融為一。這就必須以中和為本,對形意、八卦、太極的技術體系進行改進和升華。這也就是由孫祿堂先生創立的孫氏形意、孫氏八卦、孫氏太極三拳及由此構成的孫氏拳體系的技術基礎。因此,形意拳之五行十二形,八卦拳之八掌,太極拳之十三式,構成拳學修為的基本技能。習者通過上述三拳的修為能使自身基本勁法完備,為今后進一步博采各派眾長建立完備的技能基礎。從而達到以簡馭繁之效。
所謂關鍵技能,是指那些具有一通百通之效的技能。孫劍云大師指出,形意拳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形意拳勁法的關鍵技能。存周先生認為,形意拳中的全部掌法都可以從劈拳中演化出來,全部拳法都可以從崩拳中演化出來。故劈崩二式之勁為形意拳的關鍵技能。強化此二式的練習對于形意拳的掌握可一通百通,產生以簡取繁的效果。同樣,存周先生認為八卦拳的全部變法都以單換掌和雙換掌為本,單、雙換拳是八卦拳的關鍵技能。而太極拳的關鍵技能是捋擠按四法,太極拳的全部勁法皆可由此四法演化而出。
練打合一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若打,第二階段是打若練,第三階段是不打而打,即真正做到練與打的合一。
所謂練若打,是指平日練習時耍從實戰出發,在心態上進入實戰狀態,全神貫注。尤其在走架和對練中切不可把式子走滑了。走架時要覺著眼前真有個對手,一手一式都要嚴整無乖;對練時要注意勁法之間的生克、互換之理,逐漸使之成為一種自然本能。
所謂打若練,是指在實戰中心態要平淡,有如平日之練習,要注意發揮、使用乎日練習中所學到的技能。存周先生強調要“打中求理”,即指精神要完全放在所學技能運用的合理上,而不要放在輸贏上。故在實戰練習中不要怕挨打,不要在乎輸贏,不靠一時之蠻勇取勝,而是一求精神氣質挺拔,二求技術動用合理。
所謂不打而打,是技擊修為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中和境界,是指在實戰中拳手的技能運作能因敵而動隨機應變。這種合理的技能運用與平日練拳時所要求達到的合理狀態無異,故能雖未有意于用某種方法打人,卻自然產生出最為恰當的應敵打法。不打而打只有通過對打中求理的追求而逐漸形成。
當年孫祿堂先生允許任何人(包括本門弟子)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手段向自己發起偷襲或攻擊,而終生未嘗。簩O存周先生與人較技時隨機應變無一定法,使人感到他全身都是手而不可勝之。這些都是不打而打能力的生動寫照。此為求道藝看所要追求的最高技擊境界。
(五)以中庸為特征的價值觀念
以中庸為特征的價值觀念是指通過拳術的修習使習者的精神氣質產生變化,從而心性與行為皆合乎中庸的標準。中庸是拳學作為一般人的個人修行的最高成果(而修道成真則是有特異天賦者個人修行的最高成果)。存周先生認為兼德而至謂之中庸。兼德就其人性而言,就是仁義禮智勇兼得而備,渾然一體。道不可以一體說,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為仁,齊眾形而不為德,凝然平淡,自然而然。兼德就其拳性而言,是指神明、氣暢、筋舒、骨剛、形合等渾然兼備,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動靜如一中和自然之能。存周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認為人性與拳性能相互影響:一方而,人性先天近乎中庸者,修拳則易通拳術中和之妙:另一方而,拳術之造詣能至近乎中和者,其后天氣質亦為拳術所變化而近于中庸。而中和是拳術之至境,中庸乃人性之至品,兩者皆可謂之圣境。故由拳術得中和之妙,而使人之精神氣質升華至中庸境界,是拳學修為的一個重要功用和重要價值。存周先生本人之氣質乃少年狂狷、中年耿介、晚年性合中庸,即是拳術變化人之氣質之實例。
存周先生弱冠時,曾北勝臂圣張秀林,南贏妙手謝鐵夫,壯游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謂不狂,中年嘗舍家財助婦嬰,自守饑貧不為日寇折腰,不可謂不耿;晚年大隱于市,舍功棄名,從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蒼茫,機圓神完,不可謂不合于中庸。存周先生自謂曰:“余中年以前之拳術,其霸氣雄渾,彌不可掩,擋者皆糜。雖亦有不動而彰之能,然神氣威光爍爍可見,非至妙也。中年后的拳術則臻于洽合彼意不失毫厘,舉手投足平淡無奇,與日常生活之神態、動作無異耳。然皆從容中道,使彼亦不能勝。至此漸悟中庸之性與中和之用互為作用耳,如是漸臻至妙,技近乎于道。”
那么,拳術是通過什么來變化人之氣質呢?存周先生認為人有五質、性有五常、拳有五綱,由五綱善化內勁則能變化五質,五質變化必將影響五常。故拳術可變化人之性情氣質。五質即骨、氣、肌、筋、血五大物質系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五大性格狀態;五綱在拳中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內氣的狀態,相應于人體內則為肺、肝、腎、心、脾五種臟氣。其可通過拳術中的劈、崩、鉆、炮、橫五式的練習而完善至中和。所以,存周先生認為,在拳術修為中只有以內勁為宗,才能真正產生通過拳術變化人之氣質的功用。孫祿堂先生認為,一般說來拳術變化人之氣質的作用不是無限的,能產生多大作用不僅賴于后天的方法和所下的功夫,也取決于個人不同的先天條件。故拳術雖說有教化功能,但拳術的教化功能必須與其它的教化體系互補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以體驗的方式教化身心的作用。所以,孫祿堂先生一向提倡修悟武道要文武并修、書劍合壁。其子存周和女劍云皆為文武兼備書劍合壁之武學大師。孫老先生的著名弟子如裘德元、張玉峰、童文華、金一明、龔劍堂、鄭懷賢、胡鳳山、曹宴海、朱國福、朱國楨等亦皆兼通文武(其中曹宴海能左右手同時寫字,可謂時之一絕)。
以中庸為特征的價值觀念的核心思想有兩點,一是拳術以中和為最高境界,拳術在達至中和的過程中可以變化人之氣質;二是人之氣質以中庸為最貴,這是人之身心處于中和狀態的一種反映。因此修為拳術能改變一個人的精神、心智、行為方式、風度儀表、音容氣色。
孫祿堂先生認為拳術之善不以剛猛為勇,不以矯變為能,惟以中和為宗。他指出:“和之中智,勇生焉。”變化圓通自如之智,六合生成整勁謂之勇。此皆由中和而生(詳見《武林》1999年7期《內勁的形成與作用機制》一文)。因此,或專于硬打硬進之能,或功于輕靈矯變之巧,或專于用意,或拘于修形,皆有偏塞之患,不能臻達至妙。至妙之道惟中和而已。這是孫氏武學思想的獨到之處。
存周先生認為一個人的氣質達至中庸的顯著特征是外呈恬澹,內涵圓融。恬澹既是通向圓融的心理基礎,又是獲得圓融后的自然心態。而圓融正是五綱完備、極至中和后的狀態。因此,真正的恬澹不是對主體無知無能的反映,而是主體具有了對客體的完備的適應機制即洽合自然的能力的反映。于是,得中庸者或體或用皆能合于道,既無過亦無不及,既無偏亦無塞,恰到好處,此為中庸之性,中和之能。因此,中和是最高的境界,中庸是最高的學問。(轉載)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