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如春起之苗,日出之陽,朝氣向上。少年強則國強。百年前,心系民族危亡的梁啟超,奮筆寫下名篇《少年中國說》,希望喚醒中國年輕一代的愛國熱情,提振國人士氣,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少年強,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沒有文化的少年強不了,體質弱的少年更強不了。唯有練腦又練體,青少年才能變得智勇雙全,才能肩負日后建設國家的重任。青少年愛國精神的培養,首先要鑄就健康的體魄。
為更好地落實武術科普從娃娃抓起,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根植于孩子們的內心,從小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吉林省武術科普專業委員會和長春市八極拳研究會,敢為人先,開創歷史先河,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研究、演練、整理開發出一套“動作簡單,易學易練,攻防兼備”,適合中小學生習練的非遺八極《校園拳》,旨在將武術從娃娃抓起真正落到實處,增強中小學生體魄,提振中小學的民族精神。非遺八極“校園拳”擬在長春市,吉林省、全國中小學推廣。
2023年7月26日,吉林省武術科普專業委員會,長春八極拳研究會,在長春鐵路文化宮舉辦了非遺八極“校園拳”評審和錄制工作。
參加本次活動的領導和專家:吉林省武術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高劍維,吉林省科普創作協會黨支部副書記、武術科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吳建華,吉林省武術科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長春市八極拳研究會會長、市省兩級非遺八極拳傳承人楊忠林,吉林省武術科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單玉斌,著名武術家何松吉,著名武術家、技擊家高光大,吉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郭家池,吉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翟弘,長春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程和榮,八極拳優秀傳承人姜志才,汽開區第十二小學主任洪子晴,雙陽區城中小學副校長李福軍。
活動由吉林省武術科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單玉斌主持。
楊忠林老師現場從武術的抱拳禮講起,對非遺八極“校園拳”做了詳細的解讀和示范,F場的領導和專家們對“校園拳”給予指導、點評,在充分肯定的同時提出了很多中肯和寶貴的意見,有待完善。
非遺八極“校園拳”,是楊忠林老師依據其父,八極拳名家楊斌(楊質文)留下的珍貴八極拳拳譜,結合中小學生身體發育特點,科學整理、科學改編而成。陸續還在研發“校園拳”系列教程。
該拳,源流有序,拳法自然,拳理明晰,攻防兼備,招式簡單,動作舒展,自成體系。
非遺八極“校園拳”是專門為中小學生量身打造的。摒棄了以往武術進校園拳種冗長難練的弊端,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競技、娛樂等多方面鍛煉價值。該拳左右兩側習練,既開發了右腦也開發了左腦。
具體表現為:拳法、腿法、步法等一系列動作,能夠促使青少年的肌肉和力量得到增強,柔韌、肌肉的彈性得到提高,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保護視力;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必要時還能防身自衛。
通過習練非遺八極“校園拳”,可以鍛造青少年的陽光之美、陽剛之力。同時外塑肌體,內曉仁義,以武德、武技、武理、武術之閃轉騰挪、哼哈吐納;以古今文韜武略、智勇雙全的名人、將軍為榜樣,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審美價值觀,建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習武可以平衡好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文與武,對于一個人而言,如鷹之雙翼,車之兩輪,同修并進。文無武,一個人則氣餒;武無文,一個人則蠻橫。只有文武相濟、一張一弛,才能讓人血氣足而人格方正,更好地投入到學習與生活。
今年,我們武術科普專委會聯絡長春通達學校,汽開區第十二小學,雙陽區城中小學和雙陽區第一實驗小學的領導,邀請他們的學生書寫親身習武感受。通過實地走訪,看到孩子們利用體育課和課間時間,揮汗如雨,苦樂久習;閃轉騰挪,百腿千拳;翻滾激奔,力道飽滿;日復一日,久久為功。再看他們的文章,字里行間充溢著童趣、堅韌與熱愛。
孩子是天真的,他們的眼睛宛如晨間露珠,晶瑩剔透;他們的心靈如一泓碧水,清澈見底。孩子們、家長們真切地表達、真實地體悟到:習武不僅提升青少年的身體機能,更能開發內在的智慧、自信與勇氣。
武術對青少年心、體、技進行著全面塑造,思想、文化、精神全面開發,由此從心靈到氣血、肢體、情感乃至追求,是一個漸進、完整的動態教育體系,隨著青少年思維的開發、品格的磨礪、武藝的精進、年齡的增長,不斷地融合與提高,最終達到“以武育人”的目標!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連續下發了體教融合的各種文件,大力倡導體育,大力支持體育,大力發展體育。
非遺八極《校園拳》的誕生恰逢其時。
.jpg)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