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國人類社會歷史最基本的學術思想和哲學命題。從遠古時期,古代人民就開始探索大自然的運行規則,崇拜上天,敬畏天地,祭祀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蘊涵著先賢的聰明才智和深刻的哲理,絕非空穴來風。從天地自然觀到國家治理觀,再到格物致知觀,天人合一之道成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和規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天人相感,陰陽相和,是古往今來中國思想家和哲學家終身不渝的追求。

(作者張世昌先生)
較早提出天人學說的是孔子,他在《莊子·山木》文中說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天即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大自然不可分割,人隨大自然變化而告終。
關于天人合一的關系,《周易》提出了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象傳》)。第二層境界是“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彖傳》)。三層境界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傳》)
天與人統一于一個整體而存在,達到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統一,即是天人合一之道。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覺地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屬一體,內外原無判隔。
“天人合一”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天人相應,二是天人感應,三是天人相分,四是天人合德,五是天人和諧。

(張世昌先生在三亞南山世界太極文化節上進行名家表演)
天人相應
“天人相應”,即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宇宙是一個大人體,是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的自然核心部分。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界無論是在結構形態還是在生理功能上都有著相通相應的關系,取象比類,以自然界的形態來比擬人體的形態,說明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靈樞·邪客》)
《黃帝內經》在臟腑、經絡、氣血、病因、論治和養生等方面,全方位地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思想,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
《漢書·五行志》曰:“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法《洪范》之咎徵,天人之道燦然著矣。”天人相應的思想在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
天地以設,分而為陰陽。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陽相錯,四維乃通,或死或生,萬物乃成。蚑行喙息,莫貴于人,孔竅肢體,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下順天者,逆其生者也。(《淮南子·天文訓》)
現代哲學認為整個宇宙萬物具有統一性,整個物質世界從極小的微觀領域到極大的宇宙領域都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和同構性,F代科學已經證明,人體與自然界的統一性,發現人體內許多元素的平均含量與地殼中化學元素的含量有明顯的一致性。
天人感應
宇宙是一個無窮大的天體,星球萬物,都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宇宙間發射出各種信息。而人的本身受到感應也會向大自然發出物質的、精神的、理性的、藝術的各種信息,成為宇宙信息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天意與人事的交感互應,稱為天人感應。
上古之世,“天人感應”之學開始由巫師掌握著,后來帝王變成最大的巫師,“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之序”。古代統治者則把這種天人感應運用到國家治理上,以為政通人和,上天就會降下祥瑞;違背天意,則會出現災難異端。
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誅暴則多飄風,枉法令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國赤地,令不收則多淫雨。
四時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慧星者,天之忌也。(《淮南子·天文訓》)
這種天人感應的理論萌芽,起源于先秦古籍《尚書·洪范》,認為君主施政的態度會影響天氣的變化。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墨子提出“天志論”,成為天人感應的理論基礎。戰國后期,陰陽家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遇之變”,使天人感應思想趨于系統化。真正發揮天人感應理論的,是漢代大儒董仲舒。他借鑒吸收了墨家天道觀,把“天”塑造成至高無上的神,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于民”,使“天人感應”成為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中的政治核心部分。
董仲舒提出“災異譴告說”,“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使君王為自已的過失而向天下頒罪己詔,從客觀上限制了君權和私欲,成為儒生文官集團制衡君主的一個思想工具。另一方面,他又提出“天人同類”說,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陽為德,陰為刑”,“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世亂而民乖,志癖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為封建統治者的合法秩序給予了合情合理的解釋,在古代君主施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明代宋濂《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亦可見封建制社會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有其長治久安的機理和方法。

(世界太極名家紅毯儀式)
天人相分
戰國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天人相分”論說,與“天人感應”相對立,是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中的體用核心部分。
荀子在《天論》中明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觀念,認為“天有其時”,“人有其治”,天的運行與人的活動各有其軌,是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進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強調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東漢王充對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加以繼承,指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唐代柳宗元則將“天人相分”的思想,引伸表述為“天人不相預”。
最能透徹表達“天人相分”思想的是唐代劉禹錫。在《天論》一文中認為天和人都有自己的能和不能,天能生萬物,人能治萬物,天與人的關系是“交相勝”、“還相用”。以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方式深化了“天人相分”的理論,為先秦以來的天人關系之爭做了一個較為圓滿的總結。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與人交相勝耳。(《天論》上)
萬物之所以為無窮者,交相勝而已矣,還相用而已矣。(《天論》中)
“天人相分”較之“天人感應”有著進步的科學色彩,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邁進了一大步。但是在中國古代,始終是“天人感應”的觀念居于主導地位。
天人合德
“尚德”乃至德配天地,是西周文明的一個特點,后來被儒家繼承下來,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周易·文言》)儒家從效天法地入手,將天地之道化為人德,而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北宋思想家張載在《正蒙·乾稱》中提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正是從天道與人德合一的角度出發,將天人關系與《中庸》的誠明觀念結合起來,總結了天人合德的思想,即遵順天意,立天、立地、立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語錄》)
天人合德是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中的道德核心部分,從而成為中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道德情操、人生抱負和生命所向。
天人和諧
萬物一體,整個世界處于一種中和融通、和諧統一的狀態,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謂之天人和諧。天人和諧是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中的最有價值的核心部分。
《素問·保命全形論》說:“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人的生命活動取決于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人也應該主動地去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體現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智慧,如:應物自然、清靜寡欲、貴柔重生、形神兼養、過猶不及、順時調行等。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禮記·中庸》)。“天人合一”之道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是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之道。
“茍能參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岳、四瀆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共枯榮,明鬼神之吉兇,知人事之興衰,則可言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太極拳譜·清代楊氏傳鈔老譜·太極陰陽顛倒解》)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太極拳,遵循自然規律,集天人合諧之大成,極盡“陰陽、剛柔、仁義”之能事,不僅僅體現的是天地人、上中下、意力勁、形氣神的渾然一體和相應相通,更重要的是通過太極文化、太極生活方式的陶冶、練養和修為,改善了人的氣質,使人的身心更加和諧,人生境界獲得進一步升華。只有達到了這些光輝的頂點,人方可稱為是一個小太極、一個小天地。
新時代的天人合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站在全人類的立場,為“天人合一”哲學觀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和特點,極具豐富內涵而盡乎完美的前沿性、人文性和科學性。

(張世昌先生拳照)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天人合一”哲學觀的科學詮釋和高度評價。
在國際關系方面,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萬物和諧,體現宇宙與人類合一的真正的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努力實現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
在生態文明方面,早在2005年8月,習近平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興則文明興”,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在抗疫防控方面,2020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特征和價值追求。
在政治本體方面,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從根本上劃清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與歷史上一切傳統國家形態之間的界限,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與人民之間的同一性、一體性。
在弘揚奧林匹克運動精神方面,2022年2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冬奧會歡迎宴會上的致辭,指出:“自古以來,奧林匹克運動承載著人類對和平、團結、進步的美好追求。……我們應該踐行奧林匹克運動宗旨,持續推動人類進步事業。奧林匹克運動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順應時代潮流,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所有這些,都是新時代踐行“天人合一”哲學觀的一次又一次的大飛躍,必將行穩致遠,乾元利貞,驚天動地,萬國咸寧,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