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螺旋功是用動作導引在全身進行螺旋行氣。這套功的行氣特點,完全體現了楊梅君老師關于“氣功解剖”的理論和應用方法。此功的動作結構可使“內氣”沿著人體上下表里交互循環。人體上的經絡縱橫交錯,而且聯絡表里,貫穿人體臟腑和四肢百骸,是一個整體的網絡系統。螺旋行氣正是體現了人體經絡和臟腑里真氣(生物能量)運行的自然規律,使經絡真氣與臟腑氣相濟相容,盈滿全身,隨著動作的變化,內氣可以四通八達。練功后,全身氣血暢通,使整個機體得到充分的濡養。
整套功的動作結構全面、柔和、優美。人體上主要穴位,上、中、下三焦所有臟腑以及手足陰陽經脈都得到鍛煉。在步法上,除按“一字八卦”正反向進退外,還串插“舒肺腑四方轉”和“空中撈氣走一圈”兩節按乾坤八卦方位的動作變化,收功前的最后兩節動作“全身經絡旋又旋”和“百會涌泉大循環”則達到了真氣螺旋運行的高潮,收功后內氣還在旋動,達到疏通全身,濡養機體組織的效果。
[口 訣]
螺旋轉——三叉開——至內關——開外關大關節(跨、膝、肘、踝)——小關節(十指、十趾各關節)——神經轉———進氣得自然——消除病態——走內關
從口訣可以看出,此功以“螺旋轉”、“關節開”、“神經轉”、“內外關開”,帶動內氣循全身螺旋運轉,并開通三叉神經區,構成了“三叉”“螺旋”,使真氣循行全身臟腑、經絡、筋骨和肌膚組織,“三叉螺旋”也就形成整套功動作結構的控制中心。同時,最為關鍵之點是“進氣得自然”,即通過動作傳導氣功意念(控制信息),絕不能用思維意念干擾內氣的循環,這是大雁氣功相區別于其它派功法的最突出特點。
根據以上所述,此功的治病效果是:“內掌五臟”(“掌”為掌握、控制、治補之意),“外掌筋骨皮”,對心、肺、肝、脾、腎五臟及六腑有良好的治補作用,對皮膚病、關節病、肌肉組織損傷也有良好療效,同時具有優化神經中樞、活動全身、疏經活血的優異作用,對老年人的健身、養生尤其適合。
〔功 法〕
1.預備式
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臂稍內屈,雙手自然垂于體側,手心向里,口微閉,舌舔上腭,眼平視前方。
2.一叉肩
右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身體向右轉45度,雙臂微向身體兩側張開,手勢不變,眼平視前方。見圖4—1.
3.二叉圓
左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重心在右腳,身體向左轉45度,體朝正前方。同時,兩手上提,指尖相對,約一尺,臂微屈,成抱球狀置于胸前,距胸1.5尺左右,與膻中穴同高。眼向前平視。見圖4—2。
4.三叉旋
右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與肩同寬,雙手下放,手心朝上從帶脈向后劃弧轉向前,成圓置于小腹前,兩手虎口張圓,相對,掌心朝里。眼平視前方。見圖4—3。
5.三里到內關
左腳上前一步,左手抬起與肩同高,劃弧撈氣,同時身體下屈,左手從小腿足三里處向上撈起,身體隨之上抬,轉向右側45度,左手手心置于右手腕之上,眼視左手。然后經右手腕上抹經內關至肘內側曲澤部,右手向上翻轉,左手沿手陽經外關轉向右手背,身體向右轉45度,右手再從左手背外側向上抹,經外關到肘,左手臂外翻成手心向上,右手再從左臂內側經內關至手心,兩手相對約三寸,成抱球狀,身體再轉向右。兩手抱球時,注意左右轉腰。見圖4—4。
6.劍指到涌泉
雙手隨身體一起轉向左側45度,兩手仍抱球,手心翻到右手在上,向前右方出右腳,雙手再翻轉成左手在上,成一揉球動作待雙手轉至左側以后,右手成劍指,指向右足涌泉,見圖4—5,體轉正,左手放于體側左帶脈處,手心向上。
7.三里向上貫
左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屈身45度;兩手手心朝上,從腿外側足三里處捧氣經腹前,向上過印堂。見圖4—6。
8.一定到螺旋
兩手從帶脈向后下劃弧至胸前,兩臂前伸,雙臂彎曲。雙手收至胸前,手背相貼,再手指向下順腹部下插,再翻掌劃弧,重復上述動作共做三次。見圖4—7。
9.螺旋至百合
兩手捧氣從腹前上舉過頭,手指相對,掌心過頭頂后翻向下,距百會2~3寸,見圖4—8。
10.百會到風池
兩手指相對,從腦后下行移至風池稍停。
11.風池向下貫
兩手繼續從腦后移繞過肩頭至胸腹部自然向下垂于兩側。
12.雙手沉脾關
左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兩手捧氣,然后翻掌手心向下,雙手重疊,左手在右手外,相距2――3寸,在髀關前逆時針旋轉三次,后兩手合掌上舉,擊左肩一次,拍打一次,然后合掌下落、撞擊、拍打左大腿各一次。接著出右腳,動作同上,唯左右相反。見圖4—9。
15.環跳旋
左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雙手分別置于臀部兩側,勞宮對環跳,逆時針(或由下向前向上)旋轉9次。見圖4—l0。
14.命門走關元
身形不變,左手置于小腹前,手心向下,合谷對下丹田,右手置于命門后,手心向上,合谷對命門。左手下壓,右手上托各三次,而后右手置于小腹前,手心向下,合谷對下丹田,左手置于命門外,手心向上,合谷對命門,下壓上托各三次。見圖4—11。
15.舒肺腑四方轉
身形不變,雙手手心朝里,在小腹部向上提至胸前,然后抬頭后仰,兩手向兩側分展,手心朝上。隨之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外旋45度,右手從胸前直臂劃大弧與左手合掌,順左臂內側拉抹經胸部并向右伸展,眼看右手。然后重心移至左腳,右腳外旋45度,左手直臂劃大弧與右手合掌,順右手內側拉抹經胸部并向左伸展,眼看左手。沿手臂拉抹至胸部時頭和身體后仰。之后,身體轉向左側,左腳轉45度,右腳跟上一步,兩腳平行,手心向里,落于小腹前。重復上述動作,然后再轉向后側,右側,重回到前側,每次轉90度。重做前述動作,第四次轉回原方向,雙手回收到小腹前。見圖4—12。
16 .轉身回頭心里寬
退右腳,向右后轉身180度。同時,右手從左肘下云手,隨著轉身而上提至頭右前方與額同高,左手降至左腎俞,合谷朝里,然后右手變為劍指,身體向右后轉體70度,右手亦外旋劃弧,并下落至腎俞,合谷朝里。見圖4—13。然后出左腳,手變劍指,做前述同樣動作一遍,這樣連續左右共走七步,動作同前。
17. 雙手貫氣胃、脾、肝
上右腳,兩腳平行,雙手回收到小腹前,然后翻掌捧氣至胃,再手心朝里,雙手從胃移至脾區,并經小腹移至肝區。先后共做三次。見圖4—14。
18.空中撈氣走一圈
出左腳至左前方外旋,身形隨著左轉,走簡易八卦步,同時,左手上提;手形呈荷花形,手心向下撈氣旋落至腎俞;再出右腳,腳掌內扣,身形隨之再向左轉,手勢同前。先后共走七步,第七步落至左腳,身形回到原位。見圖4—l5。
19.十指相對虎口圓
右腳向前與左腳平行,雙手在小腹前相抱,虎口張圓,兩手指尖相對,手心朝里。見圖4—16。
20.七竅三叉神經開
身形不變,雙手上舉,兩手勞宮對耳尖上率谷穴,而后雙手同時從前向上向后再向下旋轉三次,勞宮穴始終對準率谷穴,雙手下落到腹前,掌心相對,出左腳兩手相對開合三次,而后成抱球狀,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并搓掌,左手迅速上提至耳尖上,手心對率谷穴,右手同時下砍落至環跳,手心朝里,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左腿成弓步,然后再上右腳與左腳平行同肩寬,雙手上提;對耳尖上率谷穴位旋轉三次,方向同前,上右腳,同時雙手下落至小腹前,重復上述動作,難方向相反,共做三次。見圖4—l 7。
21.劍指雙風貫耳塞
右腳后撤一步,身體右后轉180度,右手從左肘下向右體側展開,身體下屈,腿成歇步。左腳跟提起,雙手成劍指,指尖相對。在小腹前開合三次。然后迅速提手上旋,劍指指向耳塞,身體起立出左腳,動作同前。見圖4—18。
22.周身經絡旋又旋
身體站立,右腳向前成雙腳平行,雙手在小腹前指尖相對,掌心向上,而后右手內旋向外成螺旋狀上轉至頭頂,再下旋至小腹,身體隨之轉動,手心始終向上,共旋轉三次。而后左手作與右手相同旋轉動作,唯方向相反,共做三次。然后,雙手同時向右后旋轉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成螺旋向上向前再回到原處共轉三次。而后,雙手同時向左后旋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成螺旋向上向后,而后向前轉至原位,共轉三次。見圖4—19。
23. 百會涌泉大循環
雙手臂向體側平舉,手心向下,垂肩墜肘,提肘上飄扇動共七次,身體隨之輕微升降,雙手在身體前方下按至地,身體前屈,而后,雙手在腿后提起,手朝里至臀部,雙手分開上舉至頭頂百會穴,十指相對,勞宮對百會,而后,雙手再隨身體前屈下擦至地,重復上述動作共三次。見圖4—20。
24.收氣到丹田
身體直立,雙手捧氣,從身體兩側上舉至頭前抱氣,沉氣至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