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字拔腰功
[功理淺述]
此功是一套重要功法,不可一般對待。它的功用是疏通經絡,調理內臟,鍛煉四肢,圓足精氣。
在經絡通導方面,可開通大椎到尾椎,上丹田到下丹田,這段經絡區上還包括命門和直通尾椎的第三頸骨穴這樣的重要穴位,最后到昆侖帶,從涌泉排出病氣。
通過晃腰、拔腰和納運八卦(走圈),開通環跳(須用多種功法將其徹底打通),疏調腰臀氣道,采收天地氣,行氣頭部到涌泉,充實上下丹田。
練此功主治胸部疾病、下丹田和腹股溝區的病患以及腰腿疾患。
[八字拔腰功口訣]
八字拔腰是密傳,兩環貫氣七步行。
亮掌陰陽天地氣,雙手捧氣到丹田。
晃腰扭臀昆侖動,行氣頭部至涌泉。
拔腰下蹲排病氣,腿腰疾患可根除。
[功 法]
1.預備式
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眼平視,精神內守,口微閉,舌舔上腭,牙齒輕扣,兩臂自然下垂于體側,兩手勞宮穴對環跳穴,相距三至五寸,呼吸自然,寧靜片刻。
2.八字走圈
手勢不變,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淌泥步),腳掌略外撤,兩腳成外側八字形,重心在右腳。然后重心前移,右腳向左前方內扣一步(淌泥步)。繼而左、右、左、右等共走七步淌泥步為一圈,重心在右腳,眼視前方。見圖2—1。
5.提手貫氣
左手從左側提起,手心朝下,當提到與肩同高時,翻掌手心朝上。同時曲肘,手心慢慢向里向左側頭部、耳盤貫氣,曲腕,手從左腋下移至腎俞并繼續向下落,合谷穴向環跳穴貫氣,臂屈松,手指斜向下,眼視前方。
4.上步亮掌
右腳向右前方邁出一步,同時兩小臂在胸左側前交叉,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掌心向上,雙手隨右腳向右前方邁出時,右手迅速向右前上方翻掌,掌心斜朝天,手指斜向上,停于右額頭上方;左手腕內旋,停于左胯旁,手心斜朝外,手指斜向下,眼視前方。見圖2—2。
5.平步收氣
右腳不變,左腳前收,與右腳平行站立。雙手收于胸前下落,然后再從身體兩側提起,手心朝上捧氣貫于上、中、下丹田,當雙手落于下丹田時,手心朝里,在下腹部停三秒鐘,然后再放于身體兩側,眼視前方。參見圖2—3。
6.正面晃腰
腳步不變,從腰開始晃動,帶動上身和下肢昆侖帶的扭動,要求幅度小,速度快。手臂也隨身軀晃動而左右搖擺。左右晃腰共九次。
7.左轉晃腰
當第九次晃動完后,身體快速向左轉90度,兩腳成丁八步,繼續再按“正面晃腰”的動作晃動九次。眼視前方。見圖2—4。
8.右轉晃腰
左轉晃腰九次后,身體向右轉180度,兩腳成丁八步;再繼續按“正面晃腰”的動作晃動九次。眼視前方。見圖2—5。
9.歸正晃腰
右轉晃腰九次后,身體向左轉90度歸正,再繼續按“正面晃腰”的動作晃腰九次。眼視前方。
10.外八字亮掌
按上動作晃動九次后,兩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向外撇45度角成外八字形。同時兩手從兩側翻掌向外亦成八字形,手心斜朝上,大小胳臂大于90度角。繼續扭腰晃動九次后,手腳恢復原狀。眼視前方。見圖2—6。
31.內八字亮掌
當形體復原后,繼續扭腰晃動九次。然后、雙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向外撇45度角,成內八字腳形。同時,手從兩側翻掌向外亦成八字形,手心斜朝上,大小胳臂大于90度角,繼續扭晃九次后,手腳恢復原狀。眼視前方。見圖2—7。
12.下蹲拔腰
步形不變,兩手停于身體兩側,掌心斜向下,腰上拔,臀部微下蹲屈膝、兩手在兩側下按。當屈膝、下按、拔腰九次后,雙手移至膝蓋上相距一寸左右,身體繼續下蹲,同時雙手往下搓按,當第二個九次數完后,臀部基本接近地面,雙手離地數寸。跟視前方。見圖2—8。
13.纏手扣腿
變右手在外,左手在里,內、外關穴相對,從外向里纏手三圈,邊纏手邊直腰,當快速纏完三圈后,左腿提起,左腳內鉤,同時,右手變半劍指,對準左腳的涌泉穴,左手向左肩側后方甩出。稍停片刻,雙手繼續纏手三圈后,提右腿,右腳內鉤,同時,左手變半劍指,對準右腳的涌泉穴,右手向右肩側后方甩出。然后,右腳著地與左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同時,雙手再纏手三圈后,兩手一同向右肩側后方甩出。見圖2—9。
14.收勢
腳步不變,兩手從胸前下落,再從左右體側提起。當提至與肩高時手心朝里,屈肘后,兩手舉于頭額上方,手心向里,向上丹田往下移動貫氣至下丹田,略停3、5秒鐘后,兩手停于身體兩側收功。眼視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