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為拳種之一,全稱“開門八極拳”。稱“開門”者,取其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稱“八極”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八方極運”之意。
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于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應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在漢朝劉安寫的《淮南子》里記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極。”這里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
八極拳歷史悠久,經歷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涌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
全稱“通備劈掛拳”。古代曾有異稱“披掛拳”。明代即流行于民間。清末主要傳習于河北鹽山、滄縣、南皮縣等地。同治年間傳入京津地區。宣統二年,天津中華武士會成立,列劈掛拳為主要科目之一,傳播于華北地區。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劈掛拳被列入高級教材。民國以后,以滄縣、天津、蘭州、沈陽等地為盛。新中國成立后,劈掛拳遂被列為競賽項目,現已遍及全國。劈掛拳本屬通備拳種。清代后期,也曾稱“通臂門”,故在一些武術專著中稱“劈掛通備”,而被看作是通臂拳中的另一支。近百年來,通備拳處的第一路子拳劈掛拳傳播較廣,故稱通備為劈掛門。
其特點為大開大合,剛柔相濟,以長為主兼有短打;在勁道上講術滾勒勁、吞吐勁、轆轆勁、劈掛勁。技法上講究伸則大開大合、長槍大戟;收則勢短節猛,攪靠劈重,似有若無。手法上以搌、彈、劈、掛、擯、斬為主。拳法傳習有“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法則。
劈掛拳流傳于明代中期,至清朝中期時流行于河北滄州,以郭長生為代表人物。劈掛拳的特點為行神自如、動作舒展、灑落矯健、疾速多變;起落站伏、伸收摸探、開合暴發、蜿蜒蛇行。此拳在中國乃至國外流傳很廣、知名度很高,有很好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