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解釋:起源于或流傳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百姓中間并成為他們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間文學的一種。勞動人民的詩歌創作,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的加工。民歌的特點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是各民族文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民歌簡介
民歌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不過今天我們所說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結他為伴奏樂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純樸生活感受的那種歌曲。美國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說是最早的民歌唱片錄音,所以普遍被認定是現代民歌 (FOLK)的祖師。之后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繼續推動這類音樂。六十年代越戰,反戰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為時代的呼聲。
民歌,人民之歌。 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產生一類別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 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
民歌/謠的特色,是在於其能否反影它的出處和環境、文化特色/質,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樂器的多少、輕重。(當然無可否認,樂器本身很多時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
民歌的起源與發展
原始的民歌,同人們的生存斗爭密切相關,或表達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現獵獲野獸的歡快,或祈禱萬物神靈的保佑,它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階級的分化和社會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其社會作用也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詩經》中的《國風》,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民歌選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約500多年間,流傳于北方15個地區的民歌!秶L》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剝削實質,表達了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思想和斗爭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語言諷刺和詛咒了剝削階級的不勞而獲;在《碩鼠》中,更把剝削階級比作貪得無厭的老鼠,刻畫出勞動人民對奴隸主的切齒痛恨和對于“樂土”、“樂園”的向往。
在春秋時期,楚國的民歌已經十分繁榮。戰國后期,詩人屈原等人,對楚國民歌進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據楚國民歌曲調創作新詞,稱為《楚辭》!冻o》中的不少作品,充滿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感情,熱烈面富于幻想,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了一個音樂管理機構樂府,從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樂的歌謠,被稱為“樂府詩”或“樂府”。
這些樂府民歌,多以描寫民間疾苦為主要內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愛憎,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這一時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發展成為長短句和五言、七言體,并開始加進了樂器伴奏,《孔雀東南飛》等長篇敘事歌曲的產生,同時標志著這一時期的民歌在不斷發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創作也相當繁盛。李隆基登位,楊玉環得寵,建立了楊家的裙帶關系,她的姊妹都被封為夫人,氣焰之盛竟至“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謠曰:“從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卻為門上楣”。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種對皇家的諷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間產生的諷刺性歌謠就更多了。南宋的統治階級,貪污腐化,玩弄政權,有民歌諷刺道:“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著皇帝賣酒醋!笨芍^一針見血。
到了元明時代,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庇捎陔A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激起了農民起義的洪流。其中,以潁州的劉福通聲勢最大,他率領了10萬農民,頭包紅中,號“紅軍”,所向無敵,所以歌謠道:“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進入明清時代,我國的封建制度面臨崩潰,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進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闖王、穿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薄芭涡切、盼月亮,盼著闖王出主張”。
清朝統治中國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統治階級昏聵貪婪,這是招致外侮、陷國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慘的年代,老百姓連溫飽都不可得,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
“天子坐金鑾,朝政亂一團,黎民苦中昔,乾坤顛倒顛,干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凱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東執行血腥屠殺政策,殺害無數義和團將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凱,便唱出了“殺了袁龜蛋,我們好吃飯”的歌謠。人們在袁世凱巡撫衙門的墻壁上,畫上一個戴紅頂花翎的大烏龜,爬在一個洋人的屁股后。這幅漫畫和歌謠,發泄了老百姓對袁世凱的痛恨心情。
隨著清朝的垮臺,民國以來,帝國主義為了扶植中國的封建勢力,勾結軍閥,殘害中國人民,支持袁世凱稱帝,當時袁世凱聽見北京街上有許多賣元宵的,認為大犯忌諱,把元宵當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賣元宵,硬把元宵改為“湯圓”,于是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賣‘湯圓’!
自從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長,他們譏諷賣日貨的商人:“綠坎肩,真是闊,綠帽子,也不錯,叫你再販日本貨!”
作為歷史的見證,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壯麗史詩,在民歌中有著鮮明的反映。如抗日戰爭爆發后,北方農民這樣唱道:
“邊區本是根據地,趕走了鬼子殺漢奸!薄斑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主,賦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勞動人民翻身當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這正像一個人在經過艱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萬頃的大海,人們的情緒激動了,歌不斷從激動的心頭流出來。人們用歌聲唱出了對黨、對毛主席、對新生活的無限熱愛。人民創作了如《東方紅》、《咱們的領抽毛譯東》、《瀏陽河》、《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傳世之作。
民歌在新中國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連片密布,搖曳生姿。社會主義民歌創作的沃野展現在眼前,勞動人民的歌聲沖天而起,響徹云霄。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組對全國的傳統民間文化,尤其是民風進行大范圍的搶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開展了編輯《中國歌謠集成》工作。通過這些大規模的活動,使得流傳于民間的歌謠得以典藏保存,為豐富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民歌和民謠的涵意實有點區別,民謠的「謠」字,有「虛」、「無」的意思,亦即所謂謠言、謠傳!该裰{」是泛指古時在民間流傳的歌曲,而作曲者已無可稽考,這些我們才會叫做民謠(當然也可叫民歌),所以我們會說現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應有現代民「謠」或城市民「謠」之說。
民歌是人民其中一個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每個族群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性格色彩,所以各地民歌的風格亦有不同。在下認為玩民歌要玩得好,關鍵是否能玩出那種民歌的真性情、那種民歌feel,這個“feel”字,民歌友一看便明;但對民歌較為陌生的朋友可能不明所以。
民歌的種類和特點
民歌是各類民間音樂的基礎。在中國,由于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存有豐富多彩的民歌。一般來說,中國民歌可以劃分成三大類別:
(1)山歌;(2)小調;(3)勞動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