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陜西眉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
白起為秦昭王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長平之戰
1、長平之戰初期
公元前262年春夏間,廉頗在空倉嶺一線布防,王龁率軍于沁河沿線準備突擊。戰事是由趙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開始的,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太史公極其簡明概括地記載,可以見出:初戰,秦軍攻勢銳不可當,秦軍很快就突破了趙軍空倉嶺一帶呈犄角之勢的防衛體系。趙軍于空倉嶺陷落后,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所謂“趙軍筑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于空倉嶺南北幾十里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了。
長平之戰初期,秦趙遭遇時間、地點、經歷大較如是。這里有幾個問題需作辨證。其一:《史記》正義所謂“趙西壘在澤州高平縣北六里是也,即廉頗堅壁以待秦,王龁奪趙西壘壁者”云云,其義不經。只有空倉嶺防線才是名副其實的“趙西壘”,而“高平縣北六里”處當丹河東,屬趙軍的東線,而公元前262年七月初戰之時,丹河東尚牢牢在趙控制之中,以至廉頗退守丹東堅壁待秦后,相峙三年,王龁終不能突破丹河防線,其初戰所奪趙西壘,自不在“高平縣北六里”一帶。其二,白起預見到趙括的為人與戰法,部署兵力以對,“八月,趙括果然率軍大規模出擊。……秦軍兩翼奇兵插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后方,搶占西壁壘,截斷了出擊趙軍與營壘的聯系,構成了包圍圈”云云。此說除了對戰場格局、兩方戰守態勢本身交代未所確指外,無論與史實上抑或地理上,皆嫌不合。
2、秦軍攻占趙西壘壁
首先,秦軍攻占趙西壘壁,時當王龁一廉頗三年對峙初期,不是最后白起一趙括決戰之時出奇兵才攻占的,白起及其奇兵固與趙西壘壁無涉。事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這是明白無誤的。其次,趙“西壘壁”,指以天險空倉嶺(今山西高平與沁水交界處)為中心的南至武神山、北達丹朱嶺的南北防線,系長平之戰初期廉頗所構筑的,當時趙在上黨地區能夠控制的最西方的首道防線,因稱“趙西壘”,一稱“西長壘”。至白起一趙括最后決戰之時,白起出奇兵插到敵后搶占的,不是趙“西壘壁”,而是橫亙于長平古戰場最東北的百里石長城(由高平、長子交界處的丹朱嶺迤東南直至壺關、陵川交界處的馬鞍壑)背后一線。白起之所以遣奇兵至此,旨在阻絕趙軍可能來自邯鄲方面的一切援兵和糧芻輜重補給,斯處蓋與初戰之時王龁所奪廉頗趙“西壘壁”亦無涉。其三,張習孔先生等以秦軍搶占的趙西壘壁在今“高平縣北的韓王山高地”。前文已述其詳,秦之攻占趙西壘壁,時當長平之戰初,趙西壘壁指當時趙軍最西的空倉嶺防線。而韓王山當今高平北與丹河東,屬趙軍丹河防線的縱深陣地,是趙軍的東線,——秦趙最后決戰的地方,遠非三年初戰之時趙軍的西線,這里自不能稱趙“西壘壁”。其四,張文達、維民先生以長平之役初戰,歷述馮亭“遂棄上黨,引殘軍及難民逃往趙國。至長平關(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才遇到趙國大將廉頗帶領的馳援上黨的二十萬趙軍。但因上黨已失,秦趙兩國軍隊對峙于長平關一線”(此蓋于史實與上古文獻記載不合,于地理則與是役之初秦趙遭遇于趙軍陣地西線(西壘壁)——空倉嶺地區亦不合。)
3、長平之戰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采取后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后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筑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
長平之戰古戰場遺址(9張)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采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筑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注:史籍記載,白起以二萬五千人斷絕趙軍后路,五千騎分割趙軍,而后以輕兵猛攻,迫使趙軍陷入死地)。
到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
上黨的百姓不愿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后會成為災亂。”于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秦軍先后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后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發兵救趙,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的過早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