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檔案
李兆基是香港地產界叱咤風云的人物,他旗下的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美麗華酒店有限公司及香港小輪(集團)有限公司等家上市公司,擁有市值超過700億港元的龐大資產。特別是近幾年,李兆基更是異軍突起,業務竄升,每年的收入數字驚人,其財富總額已列亞洲首富。1995年在香港被授予“亞洲企業家成就獎”的殊榮,并名列榜首,1997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亞洲首富,世界十大富豪之四。
成長記錄
由一無所有到世界富豪是香港舉世知名的特產。李兆基曾經是一個奇跡,也是一個香港人的夢。美國《福布斯》雜志報道,李兆基1997年的資產達150億美元,是當時亞洲最富有的人,也是世界第四大富翁。但這些年來,由于房地產的不景氣,李兆基曾經的輝煌已經有些黯淡了,許許多多的后來者、電子新貴已經在后面追趕著他,當香港其他房地產巨頭在繁榮時期就開始進行多樣化投資的時候,李兆基一門心思都花在房地產上,F在,房地產倒成為一大負擔。他在思索下一步的路該怎么走。但不管怎么樣,他都是李兆基,那個曾經帶給人們無數驚喜的創業者。
日本投降后,看到兒子將自己的事業打理得如此出色,李介甫也很滿意,但順德雖好,卻非久留之地,對于李兆基而言,他希望到一個更大的地方去開拓自己的事業。
1948年,李兆基懷揣著1000元錢,獨自來到了東方明珠——香港,這個美麗朝氣的城市。他有信心以他的金銀業看家本領闖天下。
當時的香港中環文咸東街,足足有二三十間金鋪銀店,專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業務性質跟李介甫在順德的永生銀號沒有分別。李兆基來到香港之后,開始在那些金鋪銀店掛單做買賣,憑著自己對黃金的熟稔和市場的把握,李兆基很快就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本錢,他又開始做五金生意,搞進出口貿易,鈔票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錢對他來說,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幼年時對錢的追求,到這時已開始得到報償,可不知為什么,他對這些生意始終提不起興趣,面對著流水般涌來的鈔票,他的不安心理與日俱增。
后來李兆基回憶當年生活時曾說:“我七八歲時已常到父親的鋪頭吃飯,自小對生意已耳濡目染,后來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令我領悟到持有實物才是保值的最佳辦法。”于是,已過而立之年的李兆基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毅然選擇了地產,走上了一條日后為他帶來無量前途的實業之路。
房地產王國
二戰之后的香港人口激增,工商業日益發達。1954年政府公布:全港經營登記的工廠共有2494家,屬下工人11萬多,未曾登記的工廠工人,數目逾10萬,增幅較去年接近一倍。李兆基并不認為政府建設樓宇的步伐能趕得上民生的迫切需要,他看準時機,準備大干一場。
1958年,李兆基和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郭得勝、馮景禧共同組建永業企業公司,開始他們向地產業的進軍,有人將此喻為港式“桃園三結義”。的確,他們雖然沒有像劉關張3人那樣地起誓結義,卻也在香港商場上留下了一段好朋友同心協力共創大業的佳話。
3位好友中,郭得勝年齡最長,經驗豐富,老謀深算;馮景禧居中,精通財務,擅長證券;李兆基雖然最年輕,卻足智多謀,反應敏捷。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樁生意,就是買入沙田酒店,然后再以低價收購一些無人問津而又富有發展潛力的地皮,重建物業出售。他們“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推銷方式頗受市民歡迎,結果效益顯著。“永業”初涉地產便一炮打響,站穩了腳跟,郭、李、馮于是聲名大震,得到了“三劍俠”的贊譽,而李兆基因為年齡最小,被稱為“地產小俠”。
1963年,“三劍俠”在永業企業公司的基礎上,又合資創建“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新”字取自馮景禧公司“新禧”的新字,“鴻”字取自郭得勝鴻昌合記的鴻字,“基”字則直接取自李兆基的名字。“新鴻基”的班底,仍然推年長而又德高望重的郭得勝為主席,手疾眼快,做事果斷的李兆基則出任第二把手,當了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總經理。
此時,“三劍俠”已有5年合作經歷,在競爭激烈的地產界也摔打了5年,此次重組新公司,盡管只有300萬港元的實際資本,規模不大,卻是雄心勃勃,欲與其他地產公司一較高低。當時,一般人開發地產多集中于商業和工業用地,即使興建住宅樓宇,也多選大型屋村或豪華住區發展,但“新鴻基”卻獨具慧眼,看準了香港工商業急劇發展及青年一代多愿組建小家庭的趨勢,重點發展中小型住宅樓宇。新鴻基公司因此而財源廣進,事業興旺發達。
但三個同樣出色的人在一起創業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72年,李兆基辭去新鴻基地產總經理一職,只留任副主席。憑著了大約價值5000萬港元的家當,他又與別人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當時,正值股票狂漲,市場被炒得天翻地覆。李兆基不失良機,以每股1.7元的價格將面值1元的永泰建業股票上市,實收股本2532.4萬港元,大賺了一筆。
但沒過多久,次年3月,狂飚之后的股票市場大崩潰,地產也同時陷入了低潮,李兆基沒有像別人趕緊撤退,而是不慌不忙,趁舊樓價格和土地價格大跌,迅速將股票上賺來的錢買進物業,變成實物。這樣,就在不少人盲目投資股票,陷入破產境地的時候,聰明的李兆基又大賺一筆。
1975年,李兆基終于開創了自己的王國——恒基兆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公司成立之初,并未上市,只是一家資本1.5億港元、擁有20個地盤的小公司。但李兆基卻非常高興,因為這畢竟是自己的企業。
李兆基在地產界,以先聲奪人見稱。曾有人評論:“長江實業”雄才大略,“新鴻基地產”穩健有的需要。摩爾提出,計算機的性能每18個月翻一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高額利潤并將獲得的資金再投入到下一輪的技術開發中去,才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來。而摩爾的口頭禪就是“改變是我們終身的熱愛”。
在摩爾定律的指導下,英特爾公司好戲連臺,1971年對外公布了世界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宣告了“一個集成電子新紀元已經來臨”。1974年,又推出了微處理器8080。“8080”被專家們稱贊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微處理器之一,也正是從8088開始,個人電腦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同時增發12億新股,至此,“永泰”以“恒基發展”的新面目出現,與“恒基地產”并列為“恒基兆業”集團的兩大公司,成為李兆基的左膀右臂。
從1972年李兆基自立門戶開始,短短20年時間,他就把一個僅有20多個地盤、數千萬港元資本的小地產公司發展成一個擁有數百個地盤、幣值達600億港元的龐大的地產王國。從香港九龍到中國內地、大洋彼岸,“恒基兆業”的地盤遍布了整個世界。創造這一奇跡的,正是不懂外文、只有小學學歷卻能夠點石成金的傳奇人物——李兆基。
成功后的思索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平空而來的,李兆基也是這樣。少時的經商經歷讓小兆基從小就聰慧早熟,有著非凡的記憶力和計數力。恒基轄下的地盤、面積、入價,可供發展什么物業,他都了如指掌。并且計數快且準,是地產行里有名的“鐵算盤”。如今,李兆基雖已年近70歲,但對恒基兆業的地產項目仍親力親為,經常在公司工作到晚上八、九點鐘。有時還親自指導繪圖、設計,常常將自己代入為一個用戶,設身處地考慮住宅怎樣設計才更實用,小至門在哪里開,窗在哪里設,他都有自己的見解。至于哪個區域適合發展什么地產項目,他更以目光準確而享譽香港地產界。
房地產市場一向變化莫測,尤其香港地產幾十年來起伏跌宕,但李兆基是見怪不怪,處之泰然。他自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及后來世界經濟的動蕩,香港地產市場一直在走下坡路,近期有分析人士指出,李兆基的公司已經連續4年利潤下滑,預計今年還會進一步下降。數據是枯燥的,也是最無情的,截至去年11月份,恒基兆業的股價還不到1996年同期高峰時的86港元的1/3。更可怕的是,據《遠東經濟評論》估計,李兆基的個人財富已經下降至46億美元左右。
香港作家梁鳳儀這樣評價李兆基:過往無論香港地陷山搖,滔天風浪,他不動心、不移志、不外騖、不從俗,總之樓照起,地照買,最終就是名照升,錢照賺。但今天的市場是無比殘酷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稍有不慎就會全盤皆輸。希望李兆基能夠早日拓展自己的市場,將他的“恒基”輝煌繼續進行到底。
成功秘訣
富有的家庭背景,從小的商業浸染。
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經營戰略。
不取不義之財。